传承 | 岭南瑰宝 非遗粤绣

来源: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时间:2021-10-21  浏览量:0

粤绣历史悠久,起源于唐代,与苏绣、湘绣、蜀绣并列为中国四大名绣。


粤绣主要分为广州刺绣与潮州刺绣两大派系,广州刺绣简称广绣,主要包括广州、佛山、顺德、南海等市县区的刺绣;潮州刺绣简称潮绣,主要包括以潮州市为中心的整个潮汕地区的刺绣。


△粤绣花鸟挂屏 清


粤绣用色浓艳过于苏绣,且多注重光影变化。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受到各族民间艺术的影响,在兼收并蓄、融会贯通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自身独特的艺术风格。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粤绣,在国际上以及在港、澳侨胞中,备受欢迎。


2006年,广东粤绣正式进入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粤绣精美绝伦 富丽堂皇



广东地处亚热带,气候温和,雨水充沛,适合种桑养蚕,其产生与发展应与养蚕和丝织业发展有不可分割的关系。相传广东刺绣最初创始于少数民族,黎族所制织锦同出一源。


厚实的民间工艺基础,独特的岭南自然和文化环境,以及对少数民族和中原工艺的吸纳,催生和发展了广绣这一岭南艺术奇葩。


广绣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起源来自于女性闺阁之技其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由中原移民把刺绣带入岭南。在唐代至五代十国期间,在广州得到长足的发展,唐代苏颚《杜阳杂编》中就已有南海(今广州)少女卢眉娘“工巧无比,能于尺绢绣”《法华经》七卷的记载。


粤绣色彩浓艳,装饰性很强 图源/网络

 

“明正德(1506-1521)年间,广东刺绣已经出口到葡萄牙、英、法诸国,并受到朝廷的青睐。”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一位葡萄牙传教士克罗兹在广州逗留期间,看到了用彩色丝线盘曲地绣在鞋面上的绣花鞋等手工艺品,称之为“绝妙的艺术品”。


 九世纪70年代潮绣泰斗林智成的钉金绣《九龙屏风》

作为国礼被赠送给叙利亚


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十分喜欢广东的金银线绣,亲自倡导成立英国刺绣同业公会,从中国进口丝绸和丝线,加工绣制贵族服饰;英王查理一世继位后,进一步倡导英国人种桑养蚕,发展英国的丝绸业和工艺,使广绣艺术传播到了英国,被西方学者称誉为“中国给西方的礼物”,英、法、德、美各国博物馆均藏有广绣。

 

清代乾隆年间,第一个粤绣行业组织“粤绣行”在广州成立,当时从事刺绣的艺人众多,粤绣在工艺和针法上都得到以不断发展完善。清代乾隆二十二年(1757),清高宗诏令西方商舶只限进广州港,促进了粤绣的发展,使粤绣名扬国外。


 黑缎粤绣局部,丝光变幻,美妙绝伦 图源/网络

 

粤绣经历了数千年漫长的传承、探索、吸纳、创新,发展到今天,形成了宽广深厚的文化历史积淀的独特艺术形式。


在一代代艺人的传承和探索中,吸纳了本土和其他区域及外国文化的精华,丰富和发展了自己,从而显示出深厚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


 广绣《荔枝图》局部 清 居巢

 

粤绣殊荣


1911年,由南洋通商产业大臣发起,在江宁(今南京)举办了“南洋劝业会”,缤华女艺院选送的多件绣品获三等奖,余德的“孔雀牡丹”荷包获二等奖。


1915 年,余德绣品《睡狮》、《孔雀牡丹》和《四角大花披巾》,在美国旧金山举行的“万国巴拿马博览会”上又获褒奖。


 粤绣精品《九龙宝鼎》局部(潮绣)

 

1925 年,广绣艺人莫傅精绣的《列宁像》,被莫斯科列宁纪念馆珍藏;


解放后,广州刺绣艺人创作了不少绣画享誉中外。如余德的《牡丹松鹤》;黄妹的《百鹤图》;聂卓(余德弟子)的《鲁迅像》等等;梁纪设计,苏文、朱开、许帜光等多人绣制的《紫荆孔雀》入选挂于北京人民大会堂广东厅。


 多人刺绣作品《紫荆孔雀》(局部)


林章、邓伯江合作的《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作为国家礼品赠送给苏联的弗罗西洛夫主席;余德与弟子黎燕开合绣的《锦鸡牡丹》在1959年广东工艺美术品评选中获一等奖;而苏文等人创作的《孔雀挂屏》,梁纪设计聂卓等绣刺《红棉八哥》,朱开灯创作的《春夏秋冬》四屏,以及陈荷影的钉金绣《花篮》,均获广东省工艺美术评比一等奖。


   《我爱小鸡群》是陈少芳作品中
最具特色的一幅,堪称现代广绣的名品

  

1979-1981年潮州刺绣艺术品为国家提供出国展礼品达到250件(套),其中仅潮绣厂就提供了198件,受到了国内外各界的极高赞誉 。


潮绣历经千年的发展,种类也日益繁多,慢慢地融入了书法、绘画、雕刻等艺术形式。1970年代中期,许炽光大师绣《陈永贵像》时已创造了撕渗针,还注意到脸上绣纹的处理,绣出了老人纹或称乱杂纹。


20世纪末,陈少芳大师绣肖像时,刺绣手法更加细致入微,用线细于毛发,特别着重于眼神的表现,她绣出的《何厚桦像》、《蒙娜丽莎》、《戴安娜像》等,均见广绣技艺的创新。



 广绣大师“花佬”许炽光作品

 


作为我国四大名绣之一,粤绣工艺自成一家。它针法多变,针步均匀,能巧妙运用针法丝理表现物像的肌理;题材广泛,色彩丰富,注重光和影的和谐运用;不仅讲究刺绣的针法技术,更加注重绣品的艺术效果,讲求“功”为“艺”用。


 粤绣架 图源/广东文化旅游


粤绣的另一个独特现象,就是绣工多为男工,和其他地区绣工均为女子不同,在绣制大件时,绣工常手拿长针站着施绣。

 

广绣具有极高的技艺价值及文化审美价值,其在传承传统刺绣工艺手法特征的同时具有独特的地域工艺特征,并且不断发展进步。



同时,广绣采用岭南画派画家的画作,以荔枝、红棉、花鸟等岭南特色浓厚的图案为主要题材,又吸收了西洋画线条、明暗变化的画法,作品看起来极富立体感和观赏性,又善于把寓意吉祥和美好的愿望融入其中,表达对生活的追求和热爱,具有极高的文化审美价值。


 粤绣以荔枝、红棉、花鸟等岭南特色浓厚的图案为主要题材

 

品种分类


粤绣的欣赏品有条屏、座屏、屏风等。日用品的品种很多,主要有服装、鞋、帽、头巾、被面、枕套、靠垫、披巾、门帘、台布、床罩等。宗教用品大多为神袍以及寺庙内的装饰品。


 红缎金线绣花卉对襟汉式氅衣

 

粤绣自清中期以来,分为绒绣、线绣、钉金绣、金绒绣等四种类型,其中尤以加衬浮垫的钉金绣最著名。


起初钉金绣只加衬薄浮垫,后来变成衬厚浮垫,使花纹呈浮雕效果,多用于绣制戏衣和舞台铺陈用品及寺院铺陈用品。金绒绣以潮州最有名,绒绣以广州最有名。


 粤绣绣品展现如浮雕般的立体感(图源:这和那)

 

清朝中叶,由于粤剧和粤曲的繁荣,使粤绣又增加了一类新品种——粤剧戏服。潮州的刺绣潮剧服装闻名遐迩。


 收藏博物馆中的粤剧戏服


绣料


粤绣以棉、麻、毛、丝绸、化纤织物、彩珠用作底料;纱线、花线、绒线、金银线、尼龙线、头发、马棕、孔雀毛用作线。


明代以来,广绣在材料选择上不断尝试,广泛吸纳。18世纪中叶,广东曾流行“皮金绣”,即纳丝绣的一种,底料多用羊皮金作衬,绣制出金光闪烁、奇美无比的绣品。代,名噪一时的广绣戏服,用料选择颇为广泛,丝绸、麻布、棉花等数十个品种均能作底料使用。


 粤绣披肩局部 图源/网络


绣线


纱线、花线、绒线、金银线、尼龙线、头发、马棕、孔雀毛、彩珠,皆是用优质天然纤维或化学轻纺纱加工而成的刺绣用线。其中绒线、真丝、金线、银线、金荣混合等几大类为广绣所使用的基本材料。金银绣线和金绒混合绣等传统工艺最负盛名。

 

广州包括佛山地区的金银线绣,以绣制贡品和宫廷服装为主,亦俗称“钉金”。明、清以来,广东因通商口岸的地理优势,刺绣受西洋风尚之熏染,以色泽缤纷、富丽堂皇而著称。在绣线的选择上,广绣善用金银绣线和金绒绣线与彩珠,以凸显金碧辉煌,光彩夺目之感。


 绒线、真丝、金线银线、金荣混合等为广绣所需基本材料

 

金银线绣又称钉金绣,

是粤绣的传统技法,针法复杂、繁多。

其中以潮州的金银线垫绣最为突出。


金银绣,以金银线为主,绒线为辅的叫金绒混合线。钉金绣针法复杂,有过桥、踏针、捞花瓣、垫地、凹针、累勾绣等60多种针法,其中“二针企鳞”针法为其他绣种所无。钉金绣运用垫、绣、贴、拼、缀等技术处理,可产生浮雕式的艺术效果。


 金银线垫绣可产生浮雕式艺术效果 图源/潮绣传承人康慧芳


针法


“广绣”的针法主要有7大类30余种,包括直扭针、捆咬针、续插针、辅助针、编绣、饶绣、变体绣等以及广州钉金绣中的平绣、织锦绣、饶绣、凸绣、贴花绣等6大类10余种针法。


 平铺平金绣法


潮绣”则有60多种钉金针法以及40余种绒绣针法,艺人还运用了折绣、插绣、金银勾勒、棕丝勾勒等多种技巧,使潮绣在 “绣、钉、垫、贴、拼、缀”等技艺上更趋完善,纹理清晰,金银线镶,色彩浓艳,装饰性强。


 康惠芳双面潮绣巅峰之作《金龙鱼》

 

艺术题材表现


广绣工艺的题材自是处处表现民间生活情致,取材动物、植物、人物作势、建筑风物、文字与各类几何纹样,这些广泛的图案物象,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寓意俗世人生吉祥幸福,“孤莺戏牡丹”、“丹凤朝阳”、“龙凤呈祥”、“荔香千里”、“芒香鸟跃”、“喜鹊登梅”,绣的皆是岭南风物、四时光景。

 

广绣画面尤其是表现岭南特有的果木如荔枝、木棉花方面,画面的精美程度令人叹为观止。


 《岭南佳果》 钉金绣与绒绣 图源/网络

 

粤绣在白缎底料上作“百花百鸟”、“凰穿牡丹”、等寓意幸福吉祥的图案,而区别于苏绣精挑细选古今名人画稿为欣赏性绣品的图案。

 

即使是专供宫廷的物件,广绣亦保持着真挚明丽的民间情韵,不轻易妥协于宫廷与人文趣味。作为纯粹欣赏性绣品的大量出现,当属晚清为宫廷鉴赏所用的镜屏和挂屏物件。


 广绣花鸟屏风 清 乾隆



广绣在经历清代、民国及新中国成立后的几度辉煌后,如今已经到了存亡的边缘。机绣的产品逐渐取代了传统的手工刺绣;国内风俗的变迁和历次政治动荡中国外销路的逐渐失去,使广绣慢慢失去了市场;随着经济的发展,从事广绣又累又费时,选择这个行业的人急剧减。面对绵延千年的岭南刺绣技艺可能失传。


 广绣《丹荔图》关山月作品 广州艺术博物馆藏

 

提到广绣,不可不提广绣大师陈少芳,作为广东省一级工艺美术大师,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她是广绣的光荣。


聚数十年广绣工艺的心血,成功创造了“陈氏广绣”独特的“丝线色彩构成法”,广绣发展创新作出了贡献。


 陈少芳作品《晨曦》


在服饰品设计中,现代设计师也利用潮绣发挥作为传统艺术的巨大魅力,在现代服饰品设计中,将潮绣设计成“亮点”的视觉表现。


  潮绣与珠宝跨界合作

 

在众多潮绣名作中,潮绣被运用在婚礼服饰上,刘诗诗与吴奇隆在2016年结婚时身着的名为“潮绣裙皇”的嫁衣,也称潮绣褂王。这套泛着银白色的潮绣嫁衣,称为“褂王”。


细看嫁衣上清晰的针线纹路,相比于光滑艳丽的绸缎,这一针一线所构成的祥云图案更加庄重大气,有一种低调内敛的奢华感。


刘诗诗身着潮绣“龙凤洋金银褂裙”嫁衣 图源/网络


1980年以来,珠绣产品发展已形成系列,尤其是珠绣晚礼服,用各色料珠、胶片在绣地上绣出线条舒展流畅、色调丰富多彩的图案,在灯光下显得流光溢彩。




珠绣运用在服饰中极为华美 


如何在现代都市生活中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延续本土精神,是一个需要创造性思考的问题,粤绣原来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文化生态环境已不复存在,延续和保护好这项技艺,处理好传承和创新的关系任重而道远。


参考资料

[1]蒋祖缘、方志钦:《简明广东史》,广东人民出版社 1987 年 11 月

[2]龚伯洪、曾应枫:《广州民间艺术大扫描》,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4 年 4 月

[3]郑珊珊:《刺绣》,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9 年 2 月

[4]黄柏莉:《岭南锦绣:广东刺绣》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9 年 7 月

[5]顾书娟:广绣研究》广州大学 2011年6月
[6]周瑜:《粤绣之艺术价值及保护传承研究——以广绣为例》广州工业大学 2011年5月


转载于:民艺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