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 | 陈秋荣 曹简:新时代高校主题性工艺美术创作研究
来源: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时间:2025-10-26 浏览量:0
主题性创作既强化文化传承与民族精神的当代表达,也推动传统工艺的创新转化与高质量创作生态的构建。主题性创作与高校工艺美术教育互为支撑,本文在回溯其历史底蕴的基础上,系统梳理高校工艺美术教育在课程设置、项目实践、展赛转化与社会服务等环节的实践路径,并解析主题性导向在培养目标、材料语言与工艺流程上的嵌入机制。研究表明,以价值引领为核心,以工艺本体训练为支点,结合数字技术与跨学科协同,可形成从理论与方法到实践与应用的工艺美术教学闭环。
一、主题性导向下的课程体系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并号召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善于从中华文化宝库中萃取精华、汲取能量,保持对自身文化理想、文化价值的高度信心,保持对自身文化生命力、创造力的高度信心。同时,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并强调“培育造就大批德艺双馨的文学艺术家和规模宏大的文化文艺人才队伍”。在此时代背景下,高校工艺美术教育被赋予新的历史使命:既要肩负起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双重责任,又要在主题性创作中回应新时代国家文化叙事的需要。同时,工艺美术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兼具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双重属性,其教育体系的发展已成为推动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工艺美术教育以师徒传授、作坊制传承为主要模式,《周礼·考工记》所谓“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揭示了古代工艺美术教育中“技道合一”的传统理念。然而,随着社会结构与教育体系的变迁,工艺美术教育正从经验型传承向体系化、学科化发展转型。而新时代高校工艺美术教育的核心任务,正是在“守正”与“创新”的辩证统一中寻求新平衡。“守正”意味着坚守中华美学精神与工艺核心技法,强调文化根脉与民族风格的延续;“创新”则指在课程设计与教学方法上回应当代审美与社会需求,“推动传统文化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使工艺美术在新时代社会生活中焕发新的活力。
主题性创作强调围绕特定主题展开艺术构思,要求主题明确、题材典型、叙事有效与人物鲜明,常与政治、历史及社会议题密切相关,其核心原则为“内容决定形式”,主要任务在于体现时代精神、弘扬主旋律。作为其中的重要分支,主题性工艺美术以材料与技法为语言,将国家叙事与社会价值转译为可触、可感的物质形象,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形成了一批具有鲜明立场与民族精神的经典作品。进入新时代,随着文化战略的深化与传播格局的变革,主题性工艺美术创作在国家形象塑造与文化自信展示中发挥着愈加重要的作用,成为高校落实“以文化人、以美育人”的关键路径。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民族复兴成为时代主旋律,工艺美术以其兼具文化象征性与艺术创造性的特质,承担起“写时代、铸精神”的使命。主题性创作在高校教育体系中被重新激活,从课堂到现场形成了教学、创作与传播的联动格局,催生出跨媒介、跨学科的拓展契机。高校已成为主题性工艺美术创作的主阵地:伴随工艺美术学科体系的重建与专业的恢复,院校普遍形成以课程群、工作坊与产学研平台为核心的教学结构;通过主题性工艺美术创作课程、毕业设计、跨界展演与公共艺术项目等多元实践,学生在“讲好中国故事”的过程中实现艺术表达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同时,院校与博物馆、行业机构及文化企业的协作,也使教学成果得以嵌入现实语境,构建出以创作为核心的“教育、研究、传播”闭环。
在此基础上,新时代高校在工艺美术教学中进一步确立了以“主题导向”为核心的课程体系。课程建设需在“守正创新”的格局中实现平衡,通过对中国工艺美术史、传统纹饰、传统绘画等课程的系统设置,引导学生在历史中体悟艺术规律,在继承中激发创造,使主题性创作建立于深厚的文化积淀之上。与此同时,课程体系亦顺应“新质生产力”与“数智化浪潮”的发展,逐步引入人工智能、虚拟建模、数字展示等技术内容,更新教学手段与创作方法,使学生能在材料、形式与观念的多重维度中进行探索。依托文物保护、博物馆学等学科的交叉支撑,高校正在构建以文化为魂、技艺为本、科技为翼的教育体系,为新时代主题性工艺美术创作提供系统而立体的支撑。
二、实践导向下的教育机制创新
实践教学是高校工艺美术教育的核心环节,是实现主题性创作能力生成的重要路径。工艺美术作为“知行合一”“以器载道”的学科,其教学成果往往体现在学生对材料、技法与文化的综合理解之中。
在硬件条件方面,工艺美术专业教学一般会配备木工艺、陶艺、雕刻、金属工艺、绘画等多功能工作室,形成完整的工艺实验教学场所。专业教师与技师在课堂与课后持续指导,保障学生在材料实验、工艺实现与作品创作中的实践深度。这一体系与主题性创作、创新创业项目、毕业创作及主题展赛相衔接,构成理论与实操并重的教学结构。在课程结构上,专业课程通常分为通识基础类、基础类、核心类、方向类与拓展类五个层次。基础类强调理论与实践结合,如工艺美术史、传统绘画与设计构成;核心与方向类则围绕漆艺、陶瓷、金属、雕刻等工艺门类展开深度训练;拓展类课程进一步引导学生跨领域实验与主题创作,促进知识结构的系统化与创新化。
本科阶段的工艺美术教育通常以材料或工艺门类(如陶瓷、漆艺、金工、雕刻、纤维等)组织教学,目标侧重工艺技法的训练。这一体系有效夯实了学生的工艺基础与材料认知,培养了基本造型能力,也为后续的学习与个性化创作提供了稳定基础。在此之上,引入“主题性创作”是对既有训练的拓展与升级:以“问题导向”激发研究意识,围绕社会、历史与文化议题开展跨媒介的材料实验与艺术转化。具体实施中,先由主题切入,辅以历史溯源、文化解读与社会观察,形成清晰的学理支撑与观念基础;继而在材料选择、造型语言与工艺流程中逐步落实,使作品在呈现技艺的同时承载时代思想与情感。通过这一衔接路径,课堂由对单点技法的训练走向主题驱动的综合表达,不仅技艺获得了面向当代语境的价值指向,成果也更易在创作过程中转化与发展。
在教学机制上,主题性创作强调知识的整合与系统思维的培养。学生在项目中需跨越工艺门类的界限,主动调用艺术史、材料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知识,形成由“点”到“网”的综合性能力。教师在课堂中成为研究引导者与创意协同者,带领学生通过文献研读、案例分析、工作坊讨论等方式理解主题的社会背景与文化意涵。比如,以“非遗活化”“生态伦理”“地方记忆”等主题为例,学生在创作中往往综合运用多种材料与工艺,如以陶瓷的破碎与金缮的修复隐喻文化的延续与重构,以纤维的缠结、编织结合金属的焊接表现社会关系的纠结与融合。这种跨媒介的创作方式,使工艺语言由单一的技法展示转化为复合性的叙事系统,也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建立了从材料到观念的动态联系。
主题性创作同时强化了“研究先行”的方法论。学生被要求将学术研究纳入创作流程,在作品立意阶段进行资料搜集、图像分析与实验验证,使创作具备明确的逻辑链条与学理依据。在“传统再造”的命题下,学生不再满足于对传统纹样或造型的简单复制,而是深入分析其象征体系与文化基因,以当代审美和设计语言重新诠释传统元素,实现从“复刻”到“创新”的跃迁。由此,创作成为一种基于文化研究的再生产活动,也成为学生理解传统与现代、个体与社会关系的媒介。而实践教学则在这一机制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既是理论知识的应用场域,也是文化认知与审美建构的过程。高校通过校企合作、工作坊实训、项目制教学等多种方式,为学生搭建从设计到实现、从创意到社会应用的完整链条。案例教学与项目制实践教学的引入,使学生能在真实的生产与文化环境中理解工艺的社会价值。通过具体项目的参与,他们不仅提升了动手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也在创作体验中深化了对传统文化精神的感知与认同。
可以说,主题性创作的引入使高校工艺美术教育从单向度的技能训练走向了综合性的价值塑造。它打破了学科间的壁垒,促使学生在“守正”与“创新”的双重要求中形成独立的思考能力与创作立场。主题驱动的教学机制,使学生从掌握孤立的“点状技能”转向构建系统化的“网络思维”,从被动学习者成长为以研究为支撑、以创作为方法的复合型创作者。主题性创作不仅提升了高校工艺美术教育的整体学术层级,也拓展了工艺美术在公共文化、社会服务与国际传播中的实践边界,为新时代高校艺术教育提供了可持续的创新范式。
三、高校主题性工艺美术创作的发展路径
主题性创作的发展和高校教育是紧密相连的。已有众多学者对转型时代背景下的高等工艺美术教育进行了概述和思考。而高校主题性工艺美术创作的发展,是新时代艺术教育改革的重要命题之一。它不仅关乎教学体系的创新,更关系到文化自信的建构与艺术学科的时代转型。在主题性创作理念逐步深化的当下,高校工艺美术教育正从以技法传授为中心的传统模式,转向以主题引导、价值塑形与跨学科协同为特征的系统化培养路径。其发展路径主要体现在主题引领的创作机制、课程结构的整合优化、教师创作的示范引导以及美育价值与创新模式的共同推动等多个层面,形成了理论、方法与实践三者交融的整体格局。
工艺美术是一门实用的艺术,本质上包含了实用性和美的要素。而主题是工艺美术创作的灵魂。无论是具象叙事还是抽象观念作品,若失去主题支撑,便失去了艺术存在的思想内核。高校在教学中强调学生对主题的确立,不仅是创作起点,更是价值导向的落实。学生通过主题的研究与转化,理解工艺创作与时代精神、社会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实现从“技艺的呈现”到“思想的表达”的跃迁。例如,北京城市学院在新时代主题创作训练中,学生杜圣珺以油画《东渡黄河》为训练对象,运用三维建模软件Zbrush,将原作平面图像转化为仿木浅浮雕的三维立体形象。这一创作实践并非对原作的机械复制,而是在充分理解其历史语境与精神内涵的基础上,通过数字建模实现了绘画语言向工艺语言的转译。作品保留了原作的现实主义精神,却在形态与材质上开拓出新的审美维度。在这种“从平面到立体、从绘画到工艺”的跨媒介转化中,学生以学习、借鉴、原创的学习路径进行主题性表达:先系统学习经典与历史语境,再在方法与材料层面进行借鉴与重组,最终以技术转化进行原创表达,真正把原创性表达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
在课程结构方面,高校工艺美术教育已逐步形成纵向递进、横向贯通的综合体系。本科阶段以材料与技法训练为基础,通过专业技法课程奠定工艺根基;研究生阶段则强调主题研究与设计实践的结合,引导学生在更高层面实现理论思考与艺术转化。这一布局与工艺美术史论家张道一在《中华传统艺术论》中的观点相契合:传统的延续与积累为文化提供持久的内在动力。因此,基础教学重在扎根传统技艺与美学语汇,进阶教学则在此积累上开展当代转换与创新表达。在这样的结构中,主题性创作成为贯穿始终的主线。学生通过项目化课程,经历选题、立意、材料试验到成品呈现的完整流程,学习以材料语言回应主题意旨;教师则强化问题意识与研究先行,帮助学生在观念、形式与工艺之间建立清晰的逻辑关联,使技艺训练与思想表达相互促发,最终实现从技能熟练走向意义建构的转变。实践表明,这种以主题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有效促进了学生知识结构的系统化与创作思维的开放化,使工艺教育从以“手”为本走向以“心”为核的创造性教育,也使学生获取更多的资源和支持,促进工艺美术的良性循环发展。
教师的示范与引导在主题性创作教学中同样起到关键作用。高校教师多兼具教育者与创作者双重身份,他们的创作实践直接影响学生的艺术方向与价值判断。教师通过自身参与主题性创作、展览与研究项目,将创作经验转化为教学资源,在课堂中展示从主题确立、资料搜集到艺术实现的全过程。学生在观察与讨论中理解到,艺术创作并非单一灵感的产物,而是由文化积累、方法论选择与美学判断共同构成的系统工程。教师创作的开放示范,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可参照的艺术路径,也实现了教学相长。
主题性创作在高校美育体系中承担着独特的精神塑形功能。艺术教育的最终目标,不仅是培养具备高超技艺的工匠,更在于培育具有思想深度与社会担当的文艺工作者。主题性创作以其关注社会现实、弘扬民族精神的特质,成为塑造学生人格与价值观的重要途径。通过对重大题材的探讨,学生在艺术表达中融入历史认知与文化关怀,从而实现个体经验与时代精神的共振。以数字工艺手段转化传统绘画的实践为例,学生在分析原作的色彩、构图与叙事逻辑时,既学习了艺术技法,又在思想上深化了对文化传统的理解。作品从“物”的再造延伸为“意”的生成,艺术成为理解世界与建构自我的方式,学生也逐渐在创造中增强了文化自信与社会责任感。
而在教育模式层面上,高校正在探索以“主题+”为核心的创新体系,以实现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的融合。“主题+项目”模式模拟真实艺术创作流程,从调研、立项到展陈呈现,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与项目管理能力;“主题+工作室”模式在特定工艺基础上引入开放主题,使学生在纵深研究中形成跨媒介思维;“主题+文化传承”模式则将地域文化与非遗资源纳入课程体系,使创作立足于深厚的文化土壤;“主题+跨学科”合作更是使艺术与科技、人文与社会科学产生交融,在AI建模、数字复原与智能材料实验等领域开辟了新的教学方向。通过这些模式的综合实践,高校构建了一个以主题为核心、以创新为动力、以社会实践为导向的多维教育生态。
结语
高校主题性工艺美术创作的发展,不仅是一种教学方法的更新,更是一种文化使命的担当。它促使工艺美术教育完成了从技艺训练到思想培养、从传统工艺到当代艺术、从个体创作到社会参与的系统转型。主题性创作以其综合性、开放性与时代性,使工艺美术在新时代获得新的文化生命力。高校通过深化主题研究、优化课程结构、强化实践教学与创新机制,正逐步构建以文化自觉为核心、以研究与创作为两翼的教育体系,使工艺美术真正成为新时代美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面向未来,关键在于把主题研究、学理支撑、技术应用与社会转化连续地衔接起来。以重大历史与现实议题为起点,先确立清晰的学术问题,再通过史论研究与田野调查稳固创作基础;在此之上,运用人工智能、数字建模、材料创新等新方式、新工艺拓展材料语言与工艺美术形态的边界;最终将课堂中的成果带入公共文化空间和产业场景,以展陈、公共艺术、文创与社会服务的方式完成转化。与之配套的评价标准也应随之更新,由单纯的技法表现,逐步转向关注价值立意、文化表达、技术实现与社会影响。由此,主题性工艺美术创作不再只回答高校工艺美术教学中“如何教”和“教什么”的技术问题,更进一步回应了“为何而教”和“为谁而教”的价值问题。高校将持续培养既能深谙工艺之理,又能以器承载时代精神的新型人才,使校园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策源地,以鲜明的中国叙事与当代表达,为文化强国建设提供持久的审美动力与精神支撑。
陈秋荣,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常务理事、漆文化艺术专委会主任,北京城市学院文化遗产学部主任、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曹简,北京城市学院文化遗产学部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