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 | 董书兵:空间·技术·方式·思维——艺术创作中的路径

来源: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时间:2025-07-07  浏览量:0

 首先探讨空间维度。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空间是最基本的存在依据与本体。回溯至2013年,孙振华教授为我策展,作品置于美术馆空间,以超尺度(相对婴儿而言)为创作特点。创作过程中,我深切体会到尺度对心理的影响力。近年,雕塑公园蓬勃发展,尤其是中国雕塑学会推动的雕塑公园建设,极大拓展了艺术家的创作空间与维护保障。与以往以命题创作的城市雕塑或环境雕塑为主不同,如今艺术家的创作自由度显著提升,能够充分展现内心想要表达的思想。

图片

雕塑作品《觉》(材料:不锈钢)

      在此需着重强调一下材料的运用。在广阔空间打造大型雕塑,在材料选择与形式表达上是有别于在工作室创作的。图为《非垂直坐标》的工作现场,此次使用的材料为1厘米厚的钢板,部分钢板长达5米,《风语者》采用的则是超国标的304不锈钢管。

      在空间选择上,包含谋划空间中的人文与物理两方面。以我多年来在戈壁空间进行创作的思考与实践为例,物理空间即戈壁荒漠;人文空间则有着1600多年的传承,如敦煌莫高窟、唐代古城、汉代长城等。此地虽荒芜,但作为中国960 万平方公里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汉代起便是丝绸之路的关键咽喉节点,这是我在此创作的原因。

技术

      技术层面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利用专业软件对雕塑进行分形,每块形体都有独立坐标,准确性远超传统手工方式。数控机床雕刻现已普遍,但在创作《大地之子》时,作为长15米、宽9米、高4.3米的大型雕塑,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尝试。我特意保留图片,旨在留痕,任何创作过程都应留下印记。如PPT所示,从工艺处理上看,不再采用粘合石块的方式,而是刻意留出缝隙,使其成为雕塑肌理语言的一部分,增强形式感。施工现场充分保护周边环境,尽量减少对其影响和干扰。

      数字技术被直接应用于创作,其具有显著优势,却也存在弊端。例如在一件作品的创作中,我随手绘制草图后,让我的博士生在模型中搭建,但效果不佳,最终回归传统手工搭建。由此我认识到,任何工具皆非万能。我们历经雕塑专业5年学习,又攻读硕士、博士,具备扎实的手工能力,在解决问题时,应该既能动手塑造也能借助机器,随着对技术的逐步深入了解,我们的创作方法和途径会更加丰富多样,最终实现更佳的视觉效果。

图片

     数字雕刻机

      事实上,技术应用也涉及到效率与成本问题。以《无界》为例,该作品尺寸为长60米、高21米、厚40米,共使用6300根钢管。在搭建模型时,由于前期未充分考虑规格,导致计算机处理后出现了37个钢管品类,这可能对后续安装造成困难。为提高效率,将其优化成了17个品类。运用非专业技术进行创作,旨在降低成本,同时保持艺术水准,这也是我对自己专业的要求。

方式

      雕塑专业本是农耕文明产物,而我们有幸身处数字与信息时代,雕塑创作的方法和思维产生了质变。过去放大雕塑需套圈放大、泥塑、制石膏或玻璃钢、再转化,如今数字技术可扫描获取数据,在电脑中用专业软件处理,在经济投入、工艺技术、材料运用及降低成本方面都作用显著。像《无界》《风语者》《星光阁》这类作品,在创作前均需历经数字建模、空间搭建、材料显示及地面空间模拟等环节,经综合考量后才投入制作。

      这种创作方式与传统的工程模式有所不同。以往完成泥塑方案后便交由工厂直接生产加工,但此次创作中,我的专业工人、硕士、博士以及我本人直接参与其中。所有材料和设备均在北京加工完成,再运至现场严格按照图纸进行安装。作为教师,我认为这对学生而言是一堂生动的实践课,他们可以亲身体验创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学习解决方法,积累的经验将对他们未来的发展大有裨益。于我而言,每日投身于创作工作,像一个劳动者、工人或农民般亲力亲为,我感到很快乐。在雕塑创作的实现过程中,能够成为其中一分子,这种体验十分珍贵,我打算将这种方式持续下去。

图片

雕塑作品《大地之子》安装现场   

      当下,各类平台、媒体网络蓬勃发展,无人机的广泛应用为雕塑家开辟了新的创作视角。过去我们多以人的视角审视作品,而如今在公共空间创作时,也应从“上帝视角”综合考量作品效果,无人机的使用无疑是记录、传播雕塑作品宏伟气势的重要手段。

      总之,选择运用这种创作方式的初衷,是能够体验创作的快乐。

思维

      我常被问及为何选择在此地进行创作,这与我的工作经历紧密相关。自1995年起,我便带领学生考察西部,河西走廊沿线的石窟寺庙是重要的教学场所,因此我对这片土地了如指掌。此外,2013年孙振华教授为我举办个展后,我萌生了在这条线上创作《大地之子》的想法,并希望再次邀请孙教授担任策展人。我向他表达想法后,他提议我举办一个“三无”展览——无开幕式、无学术主持、无研讨会。9年来,尽管许多人建议我举办展览和研讨会以总结经验,但孙老师的鼓励让我一直坚持专注于创作本身,这种方式于我而言,更为纯粹和直接,契合我的创作追求。

图片

雕塑作品《大地之子》 (材料:红砂岩) 

      我做过一个简单的小结,《大地之子》的设计与当地地貌紧密相连,原计划高7米,后减至4米,置于该地,在高度与体量上与周边环境和谐相融。《无界》的灵感源自莫高窟壁画中的传统建筑,《风语者》的创作契机则是当地的气候条件。在创作过程中,我充分考量了地理地貌、文化背景、气候特征以及人的行为习惯。

      翟小实是第一批带领学生进入《非垂直坐标》内部空间的人,作品内部是一个穹顶。令我欣慰的是,《非垂直坐标》成为众多摄影爱好者二次创作的载体。在很多自媒体平台上,许多用户通过不同手法,借助我的作品表达他们独特的见解,这让我十分高兴。我认为自己为他人提供了一个创作平台,且作品的视觉效果十分出色,具有高度的观赏性。

      另外,赵萌的《戈壁方舟》、张万兴的《汉武雄风》、王少军的《跨越祁连》,都蕴含着丰富的意义。有的作品在安装时,便有很多人前来打卡,这在我的意料之中。

小结

      在特定空间内创作,需形成相应的应对策略,涵盖艺术形式、材料运用及技术选择等方面。在这片拥有1600年文化底蕴的土地上,面对深厚的文化遗产,我们应深入思考当下的行动。我们经常说传承与继承,但继承不应仅仅局限于方式或手段。我认为,就像奥林匹克精神一样,我们更应传承其内在精神。回溯历史,先辈们开凿石窟多是出于信仰,而时至今日,我们依然怀揣信仰,只是借助现代技术与当下的世界观进行表达。从现代视角看这些作品,它们是新颖的;而从未来回望,它们或许能与丝路文明紧密相连,成为这个时代烙印在大地上的精神象征。

董书兵,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出版有专著《大地之子-董书兵作品》、《雕古塑今-中国西北地区古代雕塑造型研究》等。


责任编辑:张书鹏

文章来源:清华大学奥林匹克艺术研究中心

上述文字和图片来源于网络,作者对该文字或图片权属若有争议,请联系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