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 | 殷波:盲盒经济中的手工艺思考

来源: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时间:2025-05-10  浏览量:0

近年来,盲盒经济持续升温,不仅形成相同爱好的各类线上社群,也促进了实体商业客流量的提升,其设计和消费已不局限于潮玩领域,与影视动漫、文博文旅、智能交互等广泛结合,发展出盲盒周边、盲盒纪念品、盲盒科技产品等,体现了广泛的融通性和发展活力。应该说,这一经济热点与社会发展中的人口结构、工作方式、价值观念变迁有关。如《第五消费时代》一书提出,消费趋势变化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特征,即工业化初期由快速、廉价、大量地消费而实现了耐用品的普及,在经济高速增长过程中则逐渐向彰显身份地位的奢侈品等外显品牌消费转化,近二十年来人们开始追求低价和非物质带来的情绪价值,更加重视精神性、社群感和自我实现,当前,进一步呈现出

“慢生活”“小而美”“人情味”“人性化”“可持续”“多层次愉悦”以及“社会责任感”等特点。盲盒经济与消费中追求情感体验和情绪价值,注重个人愉悦和心理满足,并在个人化、差异化消费的同时乐于实现社交价值的趋势有关。


图片

上海市“盲盒主题”桃蔓李创意艺术社区图片来源于网络


由于新一代消费者需要更多情感价值的商品,更注重本土认同,在盲盒设计中融入传统手工艺文化也十分普遍。如故宫博物院的考古盲盒、敦煌研究院的飞天盲盒等,将富于传统手工艺元素的典藏文物转化盲盒产品;佛山石湾陶塑生肖盲盒、云南瓦猫盲盒、景德镇开窑盲盒、苏绣丝线盲盒等,将传统手工艺的作品、材料等设计为盲盒产品;泡泡玛特等潮玩盲盒,吸收运用黎锦纹样、雕漆工艺等开发具有传统手工艺特色的潮玩盲盒。手工艺文化与盲盒经济结合,也被称为“商业反哺文化”的发展模式,被誉为年轻人认知历史的“第三种语言”,丰富了传统与潮流共生的可能。


图片

梦回敦煌盲盒家族图片来源于网络


与此同时,关于手工艺文化与盲盒结合,也不乏深层悖论与反思。比如,传统手工艺承载主要“慢时间”的造物经验,而盲盒消费体验首先集中于拆箱瞬间的“即时满足”;传统手工艺在历史形成过程中往往形成了在地性、仪式感和历史叙事,而盲盒设计对手工艺纹样、色彩等视觉形式取用上可能仅作为服务差异化营销的“文化贴纸”,趋于碎片化;以及传统手工艺形态经盲盒的“萌化”设计转化,本身的文化内涵可能被改写,流量时代的情绪刺激更加突出。

可以说,盲盒的主要特点在于不确定性、收集欲、IP联名、潮流消费,而传统手工艺传承至今,包含着时间沉淀、工匠精神以及人与自然的联系,二者的结合因此需在商业化营销与文化传承之间找到平衡点,在实现文化破圈、产业激活的同时,进一步探寻、表达和交流传统手工艺更深刻的内涵和本质,重构盲盒经济与手工艺文化的边界,避免消费主义对文化深度的消解、对文化记忆的改写。

在相关探索实践中,有陶艺家推出“时间盲盒”,消费者预付定金后,需等待一年才能收到作品,将“等待”本身转化为对慢工艺的价值认同。有陶瓷工作室发起“盲盒共创计划”,消费者随机获得一件素坯,与匠人远程协作上釉烧制,盲盒的“不确定性”不再指向占有欲,而是转化为共同创作的情感联结。以及运用区块链技术,为手工艺品盲盒生成数字证书,记录匠人制作过程的影像与心路,消费者可扫码观看银匠千次捶打银片的视频,消费行为因此关联传统手工艺的体验和经验。其实,传统手工艺的发展从不排斥“形破神守”的创新策略,关键还要把握其生命经验的本质,在新的传播与体验发展中,不仅仅是被封装为可交换的符号商品,而是保持并实现自身的意义和价值。


图片

淄博陶瓷琉璃博物馆琉璃五色石盲盒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果说盲盒经济与传统手工艺的相遇,本质是两种时间观的对话,前者倾向于即时满足的消费时间,后者凝结着绵延不绝的文化时间,那么,手工艺的价值恰恰在于工业化生产相对缺少的、时间沉淀形成的审美文化,包括经验与情感在物质载体中凝结而成的“灵光”。总之,在拆盲盒而获得惊喜的同时,更需保持理解世界复杂性的能力。所谓“器物不是让你购买的,是让你相遇的”,传统手工艺的当代价值也是一种历史的相遇和自然之美的共鸣,回归手工艺的本质,或将在未知的、不确定的盲盒般体验中,多一份文化的定力与温度。

殷波,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张书鹏

文章来源:艺术人类学研究

上述文字和图片来源于网络,作者对该文字或图片权属若有争议,请联系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