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 | 杨先艺 赵紫嶶:中国设计学科的发展历程与探索(1949—2024)(二)

来源: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时间:2025-05-05  浏览量:0

二、从工艺美术向艺术设计的转型(1979—2011)

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始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设计领域也相应地逐步从服务政治、满足集体需求转向满足市场和个人需求。邓小平在第四次文代会上强调,“在艺术创作上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自由讨论”。这两方面因素使得艺术向多方位自由发展,艺术创作呈现出多元化和个性化的特点。在思想观念上,人们对艺术的认识从“文艺从属于政治”转移到“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一)从工艺美术到艺术设计

1978—1998年,中国的设计教育经历了四次重要的学科专业目录调整。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往往伴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这一系列调整与当时的社会文化转型息息相关,是适应工业现代化需求的体现。第一次学科专业目录调整中,于1979年增设“工业造型设计”专业,并对原有专业名称进行调整,增加“设计”一词,契合了当时工业产品在功能与审美上寻求突破、向现代化迈进的趋势,反映了从传统手工生产为主的社会生产模式向工业化大规模生产模式转型过程中,设计专业人才对接工业领域职能细化的需求。1987年,《普通高等社会科学本科专业目录颁布》,其“艺术类”下的专业增至50个,其中与设计相关的专业包括“工艺美术历史及理论”在内的15个专业。1993年的学科专业目录调整中,在“文学”门类下设立“艺术类”,其中包括14个专业。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不同学科之间的边界逐渐模糊,跨学科的知识整合与创新成为推动学科发展的关键动力。1998年,将“工艺美术学”更改为“艺术设计学”,设计学科借此精准定位自身功能与角色以服务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杭间写道:“1999年在国家教育部的学科目录中,没有了‘工艺美术’专业,‘工艺美术’退出了高等教育的学术舞台,一个词汇在我们中间消失了,我们有理由认为这是本世纪最大的历史事件之一,它象征着中国工业化步伐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可见,专业名词“工艺美术”在世纪之交的这次变动影响颇深,“工艺美术”经过四次调整,逐步调整为以“设计”作为后缀的专业名称。

在这些专业名称的变动与教学发展中,围绕“设计”的理论研究和教学探索也获得稳步扩展、持续深入。20世纪80年代,国外的设计理论研究逐渐传入中国学术圈;到90年代末,随着学科专业目录的不断更新调整,中国逐步建立起自己的工艺美术理论研究体系。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田自秉编著的《中国工艺美术史》,它树立了工艺美术通史研究的基本范式。田自秉倾向于使用一种特定的叙述结构来阐述中国工艺美术的发展历程,这种结构对器物的出现时间、时代背景、形制特点、制作工艺进行整体描述。这对后来的研究影响甚大,许多学者也广泛采纳了这种叙述研究方法。中国工艺美术研究从美术史研究领域分离出来而自成一格,这门学科不仅包含全面的通史体裁,还衍生出专门针对特定时期的断代史和专门针对特定地区的地域史,同时在少数民族工艺美术史和专题研究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就。至此,中国工艺美术理论的研究框架已经基本形成。

(二)三大构成理论取代传统课程

“平面、立体、色彩”三大构成理论的引入,是中国设计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其核心理念是包豪斯设计教学体系,它强调形式美的创造性和设计方法的科学性,将构成三者纳入现代设计教育,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执行力和思维能力。20世纪70年代末,德国包豪斯学校的“构成”教学法经由香港传入内地,引发了国内设计界的强烈反响。1979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院长张仃特邀吕立勋到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授平面构成、立体构成、色彩构成等相关课程。此后,三大构成理论逐步取代传统的“图案与图案教学”,成为设计教育的核心内容。在教育现代化进程中,设计教育从注重传承传统技艺向培养学生现代设计思维与创新能力转变的趋势清晰可见。

这种转变在设计教育领域逐步扩散、深化,影响中国现代设计教育体系的重塑与发展,促使工艺美术学科内涵发生变化,设计与工艺走向分离,设计学科逐渐向以概念和方案为核心的独立学科转型;同时,这种转变也体现了在社会生产力进步与文化观念转变双重驱动下,设计学科自我进化发展的内在逻辑。伴随学科内涵发生变化、设计理念不断革新、设计与工艺逐渐分离,“工艺美术”逐渐被“艺术设计”化,转向以概念和方案为核心的独立学科。

1998年,“艺术设计”超越“工艺美术”的范畴。2011年,“艺术设计”更名为“设计学”,成为一个独立的专业领域。中国设计从传统工艺美术转向现代艺术设计,逐步走向多元化与国际化。学科专业目录的多次调整也体现了设计从手工艺向工业设计转型的需求,同时也标志着设计学科研究的兴起。工艺美术逐渐从设计学科中分离,设计概念和方案成为核心因素,从而推动设计教育和设计实践走向现代化。

(三)艺术设计思想的多元化进程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艺术设计思想不断演变。设计摆脱单一的限制迈向多元开放的新格局,极大地推动了学科和学术发展,逐步构建起一套独立自主的设计学研究体系。设计话语从非常态化的中心地位最终转变为常态化的自主发展,学术性话题在思想解放的浪潮中得以广泛普及,更加贴近日常生活。新时期的设计学科研究经历了从自觉到自醒再到自主发展三个阶段,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设计观念的演变及其引发的争议进行多样化梳理研判,对设计学理论所涵盖的宏观与微观问题展开系统考察。

商业交流随着改革开放渐渐进入大众视野。1982年贝聿铭设计的香山饭店借助现代建筑中的技术美学特征,运用基础几何形式表现中国传统园林庭院之美,引起了中外设计界的震动。1986年靳埭强设计的中国银行标志,将古钱币的形状与“中”字结合,体现了简洁化、国际化、标准化的现代造型。20世纪90年代出现了不少优秀社会公共设计项目。比如北京亚运会大型活动的总体艺术设计,香港回归的专用标志设计,陈汉民的中国工商银行、中国人民银行标志设计,常沙娜的“永远盛开的紫荆花”香港特别行政区地标性雕塑设计,张磊的澳门特别行政区区旗、区徽设计等。

20世纪90年代初,工艺美术的范畴扩大,强调设计创意与工艺制作之间的相互促进。设计与工艺在工艺美术领域开始分化,逐步演变成今天我们所理解的“设计”。为了满足大众日常生活需求,工艺美术家致力探索具有本民族特色的设计方法。1979年首都机场的壁画作品不仅是艺术上的创新,也是对传统与现代结合的一次大胆尝试。它们在艺术表现上,从单一的现实主义转向现实主义、象征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等多种手法的融合,从而拓宽了艺术的边界,对中国设计的传统文化继承与现代风格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展现时代精神和文化自信,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标志性设计成就。

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标“中国印·舞动的北京”,结合传统印章、书法、太极等元素,呈现出一个极具中国韵味的人物形象,展现了中华民族包容、自信的文化底蕴。2008 年北京奥运会国家体育场“鸟巢”和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是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设计。2010 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设计,以“绿色”“环保”“可持续”等思想为基础,诠释东方“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的哲学智慧。

21世纪西方现代设计理念和流派大量进入中国,心理学、形态学、人类学、接受美学、现象学、阐释学、精神分析等方法催生了艺术理论研究的自觉。这些理念促进设计向工艺和技术方面演变,不再单纯强调装饰性或功能性,也不再纠结于传统与现代之间的选择。新兴的技术手段使得设计概念创新得以实现,设计的表现形式得以改变。这也使得中国设计学从工艺美术运动的设计研究,转向现代主义运动的工业设计技术与艺术商业交叉研究。

2011年,设计学成为一个综合性的学科,它涵盖设计思维的构思和规划,涵盖设计与科学等专业的融合。设计正变得更加多样化,展现出更加开放包容的态度,设计者接受前人经验,以对未来发展负责的精神探索当代文化的发展趋势。

工艺美术与设计的逐步分离,使得“设计”超越物理材料和技术的范畴,逐渐涵盖情感表达、文化再造和社会责任。这种艺术观念的转型,恰如靳埭强等设计师作品所展现的那样,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设计语言相融合,以创新的设计手法为中国文化的现代表达寻找新的路径,其不仅实现了视觉形式风格的革新,还展现了对中西文化深度融合的追求,为中国现代设计树立了国际标杆。例如他的《汉字》系列海报,将中国水墨画元素与现代设计技术相结合,既体现出民族特色又充满现代创意和自由表达。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经济社会文化以及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极大地拓宽了设计领域的范围。“中国高铁”“中国天眼”“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中国国产大型飞机C919”等中国现代化设计,展现了新时期中国自主创新的国家形象。北京APEC峰会、杭州G20峰会、上合组织青岛峰会、“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等一系列艺术设计,通过视觉意象传播国家形象。

此时的中国设计学逐渐融合多种后现代设计理论,呈现出多元化发展姿态。不断拓展的设计领域不仅包括物质产品,还涵盖虚拟产品和体验。中国传统造物艺术中的艺术美、形式美、技艺美等非物质因素,以及材料美等物质因素,为现代设计提供了丰富资源。这些元素与古典美学思想相结合,成为设计者反思设计美学的重要源泉。西方现代文艺思潮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共通点,为设计再造提供了理论基础,设计再造成为中华优秀文化传承发展和创新的关键途径。设计观念从工具性向自主性、创造性转变。中国设计吸纳国际理念,强调现代设计与传统文化相融合。设计思想自由,形式风格多样,社会需求与艺术价值相结合的因素共同推动了设计学的跨学科发展。

三、设计学的交叉学科探索(2012—2017)

2012至2017年是设计学科从传统艺术学科向独立综合性学科转型的重要阶段。在全球化理论指导下,设计学实现了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双向互动;通过跨学科融合,设计学科拓展了理论与实践边界;社会需求驱动则为设计实践的创新提供了持续动力。这一阶段的成果为后续设计学科与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的结合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中国特色设计学科的构建

21世纪的科技持续革新、社会经济结构转型以及消费观念的变化,共同促使具有独特中国风格的设计学科体系建立。《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都将工学门类下的“交叉类”增设为一级学科,“艺术学”脱离“文学”独立成为第十三个学科门类,其下设包含设计学在内的五个一级学科。设计学下设多个专业方向,工艺美术作为一个专业方向重新出现。社会经济对设计的多样化需求,推动了众多超出传统学科目录范畴的新设计专业出现。“艺术学”独立成为学科门类,“设计学”可授艺术学、工学学位,都是设计学科逐步摆脱艺术附属地位的反映。随着工业化与信息化的推进,设计的功能从单一的美学功能向服务于技术应用、用户体验与文化传播等功能扩展。

这种变化反映了现代设计教育的发展趋势:现代设计教育从传统艺术院校的工艺美术教育向综合性大学和理工科院校的设计教育发展,构建起一个多元化、多维度的设计教育体系。设计学从传统工艺美术教育中解放出来,成为面向市场、技术和文化多样性需求的独立学科,这与现代化理论中的“结构分化”观点高度契合,这不仅反映了社会对视觉文化的诉求,还体现了设计在经济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中发挥的核心作用。可以说,设计学的独立发展推进了社会的现代化进程,而手工艺则重新被定位为设计教育中以实践为导向的一个分支。中国特色设计学科的系统观、协同观、生活观、价值观,是中国的哲学观、生态观,也是一种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从传统工艺美术到现代设计,中国特色设计学科体系得以形成。

(二)设计学的交叉学科探索

设计学的交叉探索体现在现代学科结构分化与整合的双重逻辑上。在知识分化与综合趋势日益深入的背景下,设计学科逐渐脱离传统艺术学的附属地位,通过与工学、文学、心理学、技术学等领域的深度融合构建了新的知识体系。设计学界专家从众多不同的研究视角,运用分析技术和理论模型推动设计学科发展。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在这一时期开设了“设计与科技”交叉学科课程,探索设计与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结合。

这一阶段中国设计学研究经历了一次显著的转型,从过去专注于特定领域的研究,拓展到一个跨学科、多元化的更广泛研究领域;摒弃了过去以单一主题和线性叙述为主的研究方法,而采用更宽广的视角,融入社会文化背景,开展更深层次和系统化的研究。

设计学科借由这一转型增强了独立性,拓展了更广泛的学术价值与实践潜力。设计学在传统艺术学分支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更加明确和独立的知识体系。例如,工业设计与平面设计逐渐细化,分别朝着更具技术导向与实践性的方向发展。工业设计不再仅关注产品的美学表现,而是深入功能性、可制造性和用户体验的技术层面,强调设计对工业生产流程的优化与价值提升。平面设计则因信息技术的发展而逐渐演变为以数字媒体为核心的视觉传播学科,拓展了其应用范围。这种分化与现代社会的分工需求高度契合,体现了设计从单一的艺术装饰功能向工业应用、用户体验和技术集成等方向的转型。精准的专业分化为设计学更好解决复杂社会问题、为独立学科发展奠定了基础。

跨学科性是设计学的本质属性。祝帅认为,设计研究应强调跨学科的基本特征,将实证研究方法引入设计史的讨论中,并在设计史研究的不同背景下采用不同的对策。交叉探索促使设计学摆脱对艺术学的依附而获得独立性,跨学科的知识体系得以形成,学科的实践潜力得到释放。

(三)设计与技术的融合创新

设计从传统的大美术范畴演变为具有现代特征的独立学科从而进入大科学时代。设计学科具有跨学科特性,超越学科专业目录中的设计实践内容,融合人文学科、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艺术学等领域的研究,一个以设计为核心的综合性应用学科体系得以形成。

交叉学科探索是设计学从形式美学转向功能美学的要求,是设计学面对复杂技术问题、提升解决问题能力的要求,也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要求。现代设计理念倡导美学与实用性相结合。设计历经多次革新,如今已发展成一种创新性智慧资源,为各领域提供新质生产力。从根本上说,设计作为一种创造性活动,其价值在于融合人类的需求、审美和技术,创造具有独特功能与魅力的产品、环境和体验。特别是在高端制造、人工智能等领域,设计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创新角色。设计不仅美化产品外观,而且成为探索产品功能架构、用户体验流程、商业模式创新等多维度的核心驱动力。

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促使我们重新审视设计本质与边界。设计不再局限于传统手工技艺与纯粹审美表达,而是融入技术,带来新的艺术表现与创作逻辑。设计者突破传统绘画材料与技法的限制,创造出具有独特视觉效果和表现张力的作品。同时,技术的应用也促使设计者的思维方式发生转变——从传统线性思维向非线性、多维度创作思维转变,这为设计创新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计算机作为一种新型媒介,打破传统媒介的单一性与局限性,构建了一个跨越技术与文化边界的互动平台。科技不仅作为创作工具被纳入艺术设计中,也推动了艺术设计领域的技术化进程。艺术设计者借助科技手段提升作品的表现力和互动性,使艺术设计作品更加丰富多元。设计与科技的融合推动技术领域的艺术探索,不再仅仅追求功能效率,而是注重文化审美价值,推动技术朝着更加人性化、艺术化的方向发展。

设计不仅展现一个时代的文明水平,也是社会文化的具象化表达。设计学科的交叉发展,是现代学科体系中分化与整合并行的典型体现。分化使设计学形成更加清晰的知识边界和实践方向,而整合则为其注入多学科的研究视野和理论支撑。新现象、新媒介、新问题激发设计者创新思维。设计逐渐融入人工智能和数字技术,成为连接科技发展与社会需求的桥梁。设计不再局限于外观美化,而是深入探索产品功能、用户体验和商业模式创新等多维度领域。这一阶段的交叉类探索为人工智能时代的设计教育奠定了基础,设计学在多学科交叉中实现知识体系重塑,为满足未来社会的多样化需求提供更具前瞻性的解决方案。

作者简介:杨先艺,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教授, 博士研究生导师;赵紫嶶,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张书鹏
文章来源:民族艺术研究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