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 ​| 汪洋 徐萱春:民间手工艺口诀蕴含的造物智慧与工匠精神

来源: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时间:2023-10-24  浏览量:807

千百年来,无数勤劳智慧的民间工匠植根乡土,创造出异彩纷呈具有地方特色的手工艺品,并在长期的造物实践积累了丰富的手工技艺经验,同时也孕育了生生不息的工匠精神。
传统手工技艺主要是依靠口传身授方式来传承技艺的,历代民间工匠把本行业的技艺规范和创作经验用谚语、顺口溜、歌谣等民间口诀的形式加以总结并代代相传,这些民间手工艺类口诀具有简明扼要、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等特点,且方便记忆和传播交流。
民间手工艺口诀是民间造物技术和工艺文化研究的一个组成部分,通过对民间手工艺关于材料、技艺、工序等方面的口诀的收集整理与分析,不仅可以深刻地揭示蕴含其中的丰富的造物思想,同时从这些造物智慧中还可以发掘渊源流长的工匠精神。
它是传统手工艺得以世代传承的动因与关键所在,这不仅丰富了民间手工艺口诀的研究视野和内容,也有助于传承和弘扬民间造物工匠精神,使其成为引导传统民间手工艺可持续发展、促进现代产品设计精工铸造和创新等方面提供精神动力和价值引领作用。
一、精于“技”
立足岗位勤奋学习技艺,并善于在造物实践中不断增长自己的才干和本领,既是一切工匠安身立命的必备条件,也是涵养工匠精神的基本前提。
工匠的本职工作就是在实践中不断地研习并熟练地掌握所从事的手工技艺,制作出做工精良的、具有实用价值的产品。
民间手工艺口诀作为对民间造物技艺和经验的总结,涉及生产工序、生产技术、产品的实用功能等方面,体现了民间工匠对手工技艺的精研、追求卓越、传承和创新的职业品格。
(一)注重技艺的实用价值
工匠制作的每一件手工艺品大多是用来满足老百姓日常生活生产需要的,在传统工匠眼中,“凡试梓饮器,乡衡而实不尽,梓师罪之”。
器物总是与人有着密切的联系,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用’是超越一切的工艺本质。一切的品质、一切的形态、一切的造型,都是以工艺之所能为中心来展示的。”
这就意味着工艺技术的使用要符合工程技术原理并解决实际问题,工具使用起来要省力并提高工作效率,产品要符合人体工程学,方便、实用、舒适等。
传统工匠注重工艺技术和工具实用价值在民间手艺口诀中也得到鲜明体现。例如,民间木匠制作榫卯,有经验的老工匠强调:“榫卯要紧,又不能太紧。”意思是说,对榫头和榫眼的接合要松紧得当,如果过于松弛就会产生摇晃。
但是,榫头和榫眼接合又不能过紧,否则榫眼就会被榫头挤压开裂,失去应有的作用,所以通常又有相应的口诀“一分紧,十分牢;十分紧,一分也不牢”,这里榫头与榫眼的松紧结合程度涉及对结构和力学原理的把握。
“三尺板凳四寸头”,是指传统木匠做长条板凳往往在两头各出挑四寸,如果出挑太长,则两人同坐板凳时会受力不均衡,在一人先起身的情况下,板凳容易歪翘,其中渗透着人体工程学原理的意识。
此外,木匠使用的工具也有诀窍,既省力又能提高工作效率。如刨的使用口诀,“立一卧九,不推自走;立一卧八,费力白搭。立一卧九,硬木;立一卧一,软木”,这里指木工刨的使用要根据不同木材硬度来调整刨刀在刨床中坡度。
处理木质较硬的木材一般采用坡度是“立一卧九”(垂直方向是一寸,水平方向九分,相当于是49°角),这样刨推起来比较省力;如果采用“立一卧八”的坡度,使用起来就比较吃力。如果刨比较软的木材,一般多采用“立一卧一”坡度(相当于45°角)比较合理。
类似工具使用方法的口诀,是艺人在生产实践中慢慢摸索出来的经验,并行之有效,可以指导使用者很快上手,操作省力并能提高生产效率,其中的技术理性内涵不容忽视。

青田石雕 海底世界

(二)崇尚精良的做工
缜密的设计、严密的工序、精良的做工是保证手工艺产品质量的关键,也是工匠孜孜追求的目标。民间手工艺口诀有关材料加工、工序和技术等规范性总结,其中隐含着对工艺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精神。
例如,民间漆工施艺口诀“三生一熟”,指的是木料在完成披灰工序后,至少刷三道生漆、一道熟漆(退光漆)才能符合好的漆艺质量要求,当然有条件的可以多刷几道生漆,刷生漆的次数越多,漆面就越平滑、越有光泽,而熟漆只需刷一道就足够了,如果熟漆刷的道数越多,不仅浪费漆料,而且干得越慢,所以不宜多刷。
这是民间漆工在熟悉漆艺材料性能的基础上,每一道工序都认真对待,精心施工,严把产品质量关。再以民间泥塑为例,民间艺人总结的泥塑口诀:“一钉二扎三调整,三填四补五收紧,六粗七细八封顶,九调十压算极品。”
道出了民间泥塑的十个步骤及施艺方法:从钉、扎骨架到填充硬草泥;从填充粗、细泥到“封顶”(脸部和头发的塑造);从局部的修饰到最后的调整和“压光”处理,每一道工序都不能敷衍和偷工减料,经过环环相扣的严密的工序和严把质量关,塑造出来的作品一定是精品。
同样,民间玩具制作也是十分讲究工序和操作规范,民间艺人将其总结为塑诀:“从下而上,由里到外分段组合,一气呵成。”玩具塑好后还有上色的工序,其口诀是,“从上到下,先淡后浓,先白后黑,头发靴子最后”“头色不过四,身色勿过三”“落笔如飞,厚薄均匀”。
分别对玩具上色的顺序、次数、颜料厚薄及用笔方法等工序进行详细规范,这是提高生产效率和保证产品质量的重要手段。
二、巧于“艺”
如果说精于“技”是民间手工艺造物基于科学理性和实用性基础之上对材料属性的认知及其加工技术的合理应用,那么巧于“艺”则是民间造物在满足实用基础之上的“匠心独运”与审美追求,即技术美与艺术美的统一。
《说文解字》释:“工,巧也,匠也,善其事也。凡执艺事成器物以利用,皆谓之工。”“巧”的意思是“巧妙”,主要是指对手工艺品的巧妙“安排”“构思”。
通过对民间造物关于材料、工艺制作方面的技艺口诀分析可知,传统民间手工艺造物在选材、用材方面充分尊重材料的自然属性,并尽可能地保持材料的质料美,在工艺制作方面,则将材料的自然美、精湛的技术美与艺术美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让单调、乏味的匠技活动,升华为巧夺天工、浑然天成的意匠美创造。

繁华盛世 G20峰会国宴瓷  设计:嵇锡贵

(一)材质美
物质材料是民间手工艺制作不可缺少的媒介和载体,因而在制作一件工艺品时,首先要从材料的性能出发,选择合适且美观的自然或人工材料。
众多有关选材用材方面的民间手工艺口诀都强调尊重材料的自身属性。如“白玉不雕,丹漆不纹”,意思是洁白无瑕的玉石不用雕琢就足以显现自身的天然材质美,用朱漆涂饰的器物不用再施以纹饰,已足以显现漆艺材质美。当然不同的手工艺品类,对材料的选择有所差异,但民间工匠都尽量表现出对材质自然美的一致性追求。
例如,民间根艺口诀“三分人工,七分天成”,是强调制作根艺要尽可能地保留和运用根料本身的自然形态、纹理、色彩和疤孔节瘤等自然因素,人工雕琢成分越少越好,以充分显现材料本身的质料美。
同样,民间木雕对材料的选择使用也是依据木材的自然生长属性。如黄杨木雕选料口诀:“上风下风认清楚,下风切忌刻门脸。”道出了民间艺人在选择材料方面根据木材轮纹的疏密、坚硬程度来确立适合雕刻的对象,这也是建立在对黄杨木生长周期和生长特点的科学认识基础之上。
有些民间造物材料虽不是直接取自于大自然,但通过经验丰富的能工巧匠合成后,其质料美昭然若现,例如,民间熬制生土漆口诀:“好漆轻如油 ,照见满圆头;挑起马尾丝,打断钓鱼钩。”用形象生动语言道出熬制好的生土漆的特征及其材质美。
熬制好的生土漆若能像油一样漂浮在水面,并且其光泽能如同镜面一样可以照出人的整张脸,再用小木棍挑起马尾巴毛般的细丝油漆,然后从中间掐断,这时端头细丝很快卷曲呈钓鱼钩状,符合这些细节特征的表明制成的土漆已经熬好,充分都体现了民间工匠对材料性能的认知以及对材质美的追求。


越窑青瓷梅瓶 嵇锡贵作
(二)意匠美
民间工匠所从事的手工艺制作,并非仅仅是解决材料利用的问题,还要进行立意、构思、 造 型 方 面 的 意匠美的创造。传统家具所谓“三分下料七分做”,说的是合适材料的选择对造物而言固然重要,制作工艺的恰当实施则更为关键,唯有此,才能将材料的特性充分发挥出来,实现形式之美与功能之美的统一。
苏作家具制作规范口诀有:“方中见圆,圆中见棱,能伸能缩,能大能小。”指出家具在造型上要避免单一、僵化,所谓“方中见圆,圆中见棱”就是指形态要有丰富的变化,并且从体量变化上来看,也经得起各个角度的推敲。能伸长也能收缩,能放大也能缩小,无论是体量大还是小,都不影响家具的美观,显然在满足实用基础之上具有较高审美品位的追求。
如此表达民间手工艺意匠美的还有景德镇瓷器口诀:“薄如纸,明如镜,颜如玉,声如磬。”精美的瓷器带给人的是一种视觉、触觉、听觉的整体审美感受,器形胎壁厚度如同纸一样薄,釉之光泽如同明镜照影,釉色像玉一样洁白,敲击的声音如同磬器之音。
此则口诀既是瓷器的制作规范,也是瓷器品赏的依据,是民间手工艺造物技术美与艺术美融为一体的典范。
三、据于“道”工匠的本质是道技合一。
在传统民间造物技术发展过程中,伦理道德层面上“道”与“技”的关系可从二个方面来理解:一是指“技与天道”,即造物要顺应自然规律,或遵循事物特征及运动规律。二是指“技与人道”,即造物要符合社会伦理标准和道德规范。
这就意味着工匠在造物的过程中,不仅仅单纯地制造满足功能性需要的器物,而是在造物的过程中融入了自然之道、社会之道和人本之道。
民间技艺口诀中包含的大量对自然的认识和整体的造物思想,体现了民间造物艺术对自然之道的顺应和合理开发利用的观念。
同时,民间手工艺口诀中还蕴含着注重人的内在心性、情感体验以及道德伦理的造物思想,体现了民间造物对社会之道、人本之道关注与操守观念。
(一)技与“天道”
善体物性,顺应自然,是传统民间手工艺造物文化的思想根基。历代手工艺人在遵循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原则下,合理地开发自然,利用自然,从自己生活的环境中获取材料并制作出具有地域特色的手工艺品。
民间技艺口诀中有关对手工艺选材、加工、因材施艺、量材为用等总结是建立在对自然规律认识和把握基础之上的,体现出人与自然之间的道德伦理关系。
例如,流传东北地区民间建房口诀“宽宽的,窄窄的,高高的,矮矮的”,是关于民间建房在适应地域自然环境和满足居住功能的前提下,对房屋空间布局及房屋结构方面的规范要求,即房屋开间要宽大,以保证室内阳光充足照射;进深要浅些,这样不仅室内采光好,而且也利于房屋后侧保持干燥;住宅地基要高出周围地坪,以便于防水防潮;室内墙体要矮些,以便于保温。
民间木作口诀中对木材砍伐季节的总结有“七竹八木”。意思是七月是适合砍竹子,八月是适合砍木材,在这个季节砍下来的料子才好用。
再如,民间蓝印花布制靛过程也是强调季节性、气候等自然因素,靛农将其总结为口诀“赶在霜前打”“不在太阳下打”,意思是“霜后”气温偏低,“阳光下”气温偏高,都打不出好靛。
用今天的科学知识分析,其实就是温度对靛青发酵和酸碱度的影响,靛青作为活性染料,只有在合适的温度下(需25℃~30℃)才能发酵,降霜时气温过低,或阳光下温度过高,自然无法打成。
此外,民间艺人在工艺实践中还认识到一些自然材料的科学配比和加工会发生一定的性能变化,达到一定的实际应用效果。
例如,民间制作雨伞要用到的一种防水性好、透明度高的油纸,这种油纸有配料口诀:“五桐八麻不用煎,二十草麻去壳研。光粉黄丹各七匙,柳条搅用莫轻传。”油纸配料是用桐油、麻油、草麻子、光粉和黄丹等一定比例用量组合在一起,通过利用自然物质之间天然存在的物理、化学性能的相生相克关系来获得一种新的材料性能,以达到实际应用效果。
再如民间调漆口诀“无水不干,无油不亮”是调制土漆的经验:土漆中必须加入少量水,上漆时才干得快;在土漆中调入少量菜籽油,上漆时漆面才能光亮如镜。土漆中加入少量水,不会稀释反而变得更浓。

水晶黄财神摆件 翁祝红作

(二)技与“人道”
民间技艺口诀中渗透着社会伦理道德观念。民间技艺口诀在凝练、总结和规范民间手工艺知识和实践经验时,也直接或含蓄地表达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物等之间的道德伦理关系。
其一,民间技艺口诀的伦理思想表现为对真、善、美的讴歌与崇尚。
例如,传统民间建房过程中有“上梁”的仪式,通常是由木工师傅来操作的,仪式上通常都要吟唱一些歌诀,唱词的内容主要是把上梁的工序与一些历史典故融合在一起,故其中既有尊重贤者,崇尚智慧的内容,“上四步,紧关门,神机妙算数孔明,西蜀国中掌帅印,六出祁连对曹兵”。也有表达讴歌爱情,崇尚勤劳的价值取向,“上七步,观七星,七个仙女思凡人,七姐下凡配董永,槐荫树下结为婚”等,诸如此类歌诀在民间广为流传,具有一定的教化和调节人们行为规范的功能。
其二,民间技艺口诀在对民间造物工艺技巧和经验总结时,还往往借助造型、材料、尺度、色彩或纹饰等来象征性地喻示伦理道德观念。
例如传统民间造物在选材、用料方面渗透着趋利避害、逢凶化吉的道德伦理观。民间建房选料口诀“头不顶楝,脚不踏桑”,指的是房屋的桁条、椽子一般忌选用楝木和桑木,因为楝木不仅味苦,而且“楝”同“殓”谐音,“桑”与“丧”谐音,两种树木谐音均与丧事有关,有不吉利之兆。渔民造船选料也有禁忌口诀“头不顶桑,脚不踏槐”。是指船头、船顶的木料不能选用桑木,这与民间建房不使用桑木的原因相同,而脚下船板不能使用槐木,是因为在民间槐树是一种吉祥树,有招财纳福之象征,所以不能踩在脚下。
再比如,民间技艺口诀有关器物制作的尺寸的规范也有道德伦理象征寓意。
例如:“凳不离三、门不离五、床不离七、棺不离八、桌不离九。”是对民间各种木器制作尺寸的规范,“凳不离三”是指做长条凳尺寸末尾数一定要带“三”,如二尺三,四尺三等,“三”取自“桃园三结义”用典,有忠义之象征。
“门不离五”,农村做门无论大小宽窄,其尺寸末尾数都离不开“五”,寓意“五福临门”。“床不离七”,指做床板尺寸末尾数离不开“七”,即二尺七寸、四尺五寸七等,“七”同“妻”谐音,有夫妻同床偕老之象征。
“棺不离八”,传统民间做棺材,一般都是八尺,“八”同“发”谐音,有升官发财的寓意。“桌不离九”,指传统民间家用八仙桌的边长及高度尺寸都应包含有“九”,九与酒谐音,无酒不成宴,有热情待客之意。

长兴紫砂 石瓢壶 蒋燕作

结论
传统民间技艺口诀作为民间工匠传承手工艺技艺的重要媒介之一,也是工匠精神的重要载体。
传统民间手工艺口诀注重技艺的实用价值、崇尚精良做工的造物思想,其中蕴含了民间工匠在工艺制作中追求精益求精的态度和敬业诚信的品质;民间手工艺口诀关于造物的材质美、意匠美是民间工匠在满足实用基础之上的“匠心独运”与审美追求的统一。
民间技艺口诀中包含着对自然的顺应和合理开发利用的造物观念是对自然之道的遵循,以及注重人的内在心性、情感体验和道德伦理的造物思想,体现了民间造物对社会之道、人本之道关注与操守的观念。
在当今中国厚植工匠文化的时代,对民间技艺口诀进行探讨,既有助于我们加深对民间造物文化和造物原理的认识,也有助于我们从优秀的传统手工艺文化中挖掘工匠精神。
尽管传统手工艺生产方式大多已被现代化的生产方式所取代,但民间手工艺口诀中丰富的造物思想仍可作为涵养当代设计文化的重要理论源泉,其中蕴含的工匠精神仍具有时代价值与意义,对其弘扬和积极倡导,为现代产品设计植入传统民间造物的匠心、匠魂,不断强化从业者的职业伦理,促进精工造物,以卓越的产品设计更好地满足于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目标需求。


责任编辑:张书鹏

文章来源:北京民艺非遗研究院

上述文字和图片来源于网络,作者对该文字或图片权属若有争议,请联系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