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 | 千年福漆 传承出新——“福漆”的传承与创新暨袁师永从艺五十周年学术研讨会召开
来源: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时间:2024-05-16 浏览量:121
2024年5月10日,“千年福漆 传承出新——‘福漆’的传承与创新暨袁师永从艺五十周年学术研讨会”在福州举办。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理事长才大颖,福建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陆开锦,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陈四光等及来自福州、北京、山西、南京、杭州等地大专院校、漆艺界专家、学者50多人齐聚一堂,共同探讨中国漆艺发展之路、“福漆”未来发展模式及袁师永从艺五十年的技艺传承与发展成果。研讨会由福建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余卫平主持。
福建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陆开锦在致辞中表示,福州作为中国漆艺的重镇,宋代的福犀、清代的脱胎漆器在中国漆艺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袁师永大师自十多岁便投身艺术,随后致力于“福漆”的传承与复兴,迄今已整整50年。“除了见证袁师永大师的漆艺成就,大家共同思考新时代条件下,‘福漆’如何守正创新,如何在弘扬传统优秀文化、传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来适应时代日新月异的变化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意义重大。”
此次研讨会,在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工作委员会、福建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指导下,由中国民协漆艺委员会、福建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办,德艺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福建省工艺美术协会漆艺专委会、福建省红门漆艺术研究院承办。
会上,六位漆艺界、艺术界学者和专家,从各自的学术视角,作了主旨发言,分享了他们对漆艺传承与发展的理解,观点新颖、独到,“干货”满满,“漆”氛浓厚。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杭间畅谈了漆艺的当代意义。他以越南磨漆画为例,讲述了东西方艺术的互鉴与融合。他也希望,中国漆艺家们能够在中国文化转型与新时代中国文化顺利推进的过程中,创作出更多、更好、更耐人寻味、更具深厚文化含量、能够担负得起在东亚或欧洲进行碰撞与交流的优秀作品来。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民协副主席、福建省民协主席、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李豫闽李豫闽深入浅出,精心梳理了近代福州文化生态与漆人逸事,全景式地展现了漆艺扎根于福州2000多年文化土壤中的“生长”历程,尤其是“福漆”对中国台湾、日本琉球漆艺的深刻影响,刷新了人们对“福漆”的认知。
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漆器专家张荣以“千年之约,宋漆之美”为题,通过展示大量漆器文物的珍贵图片,探讨了福州雕漆传承与创新。她指出,人才的培养是包括“福漆”在内中国漆艺守正与创新面临、亟待解决的一大难题。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教授、博士生导师章锐介绍了国际艺术品拍卖的特点、流程及运行机制,并从艺术品拍卖的角度诠释了漆艺术品的收藏与市场价值。
台湾艺术大学艺术管理与文化政策研究所袁晨子对比了闽台两地漆工艺发展现状。尽管闽台漆缘深厚,一脉相承。但,面对现代化的挑战,福建漆艺保持着传统技法的纯正和历史延续性,而台湾的漆艺更重视现代设计理念和国际合作的融合,强调功能性和装饰性。“这种方法上的差异,不仅展示了两地漆艺的多样性,也反映了传统工艺在全球化背景下的适应与发展。她还针对两地面临的挑战,提出了如制定文化政策、打造漆艺品牌、培养专业人才、运用现代科技等应对策略。
研讨会期间,大咖们还围绕福州脱胎漆器髹饰技艺发展现状及趋势,国内雕漆发展现状、发展、创新,福州雕漆技艺的时代传承与特色,福州雕漆工艺的复兴、创新与发展,漆艺技艺的研究及创新,促进漆艺发展和提升的途径及政策等议题开展学术交流研讨和调研,为千年“福漆”的传承与创新擘画未来。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殷秀云讲到:我从事雕漆创作已经60年了,雕漆未来到底路在何方?变是必然的。但,具体要怎么变,通过什么方式去变,值得我们深思。纵观历代漆艺的发展,也是处于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每一次变,都被打上了强烈鲜明的时代印迹。在当代,我们漆艺要传承、要突破、要发展,需要有更多年轻人的加入。当然,也希望高等艺术学校能多关注传统工艺美术,一起来推动它的传承与创新。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郑修钤讲到:1972年,我应湖南省博物馆之邀,赴长沙复制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漆器,学习汉代针刻装饰技艺,并结合到福建漆艺创作中去。但,我不是照搬,还融入彩绘、螺钿镶嵌、蛋壳镶嵌等技法。“福漆”(发展)也是如此,传承还要创新,才能发展。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漆文化艺术专委会主任、北京城市学院文化学院副院长、教授陈秋荣讲到:我与袁师永大师认识多年。从他开始从事漆画创作,或从佛造像和雕漆艺术语言去思考,都在这次的作品展中得到清晰地呈现。我们也能看到他在不同阶段的思考与改进。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甘而可讲到:中国漆艺的发展,从古至今走来,8000多年。福州作为中国漆艺的重镇,人才辈出,从老一辈漆艺家身上,我们看到了传承。真正的传承,要靠人去传承,最重要的是就是我们的后人。要像袁师永大师这样,一步一个脚印地坚守技艺,将其作为生命的一部分,用一生的力量、一生的时间去实现。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程向君讲到:观看了袁师永师徒传承展后,对袁师永的作品有了更深刻的了解。首先从体量上,给人的感觉就非常震撼。另外,他艺术创作的态度,非常端正。他确定做到了“守正“。而在创新,从搞纯美术的人看来,有点不太尽兴。感觉他还停留在传统的审美基础上,将其做到至善至美,但这已是非常不错了。也许,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美术界所谓的创新,并不属于工艺美术行业的事情。工艺美术得先把活儿做好做地道,让人看了很叹服,达到极致,它的价值自然也就呈现出来了。
中国艺术文化史学者江苏师范大学工匠与文明研究中心首席教授潘天波讲到:古人说,五十知天命。袁师永从艺50年,对漆的理解应是非常地深刻充分。这次袁老师的传承展,奉献给我们的是一场精神的胜利。作为匠人的一份子,他用灵巧的手、智慧的心去创造他们心灵的世界。这种精神,就是我们今天社会的巨大的财富。漆艺是造物的国学,也是在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而精湛的技艺、极高的造诣,也是技术的进步。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李志刚讲到:传统工艺美术今后怎么发展?用什么样的形式去表现?是不是还是服务于生活?其实,各种的尝试或各种的批评争议,对传统工艺美术发展是有益的。如何去探索未来,就是要把传统工艺美术融入当代生活,符合当代人的审美需求。所谓传承,一定是技艺要跟当代生活和受众群体互动。它不光是技艺的表现,还是一种文化实践,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下去。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常务理事、江西景德镇大学艺术学院院长、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熊建新讲到:此次展出的袁师永雕漆作品,让人非常震撼,特别是作品的体量、精细度,都值得我们学习。漆在中国虽有8000多年的历史,但普及力还是远远不够。这就需要国大师、省大师带头来不断地普及、推进,让非遗技艺走进校园,培育更多的接班人,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优秀漆艺作品,奉献社会。
福州市工信局副局长胡建国讲到:传统手工艺出现的每一个时代,肯定有它的时代的需要和需求。因为我们传统手工艺,本来就是服务于生活的。传统工艺的创新,一定要注重艺术的生活化,日用品要实现艺术化。现在我们提出工艺美术高质量发展,我们的家庭生活也要高质量发展。漆器、漆画、漆艺术品融入我们家庭生活的不同场景,成就高品质的生活。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造像艺术专委会主任、福建省红门漆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袁师永发言
会前,领导、嘉宾参观了袁师永师徒“福漆”技艺传承展,近距离感受千年“福漆”的魅力与韵味。
此次传承展,集中展示了袁师永及其十余位传承人、徒弟的合作作品,涵盖了“福犀”、福州脱胎漆器髹饰技艺和唐卡漆画等作品。
其中,师徒创作的雕漆作品《净土文化对瓶》系首次面向公众展出,吸引众多观展者驻足观赏。
据介绍,该作是袁师永与3名徒弟花费12年时间完成。仅是髹漆就有200多层的厚度,经12个寒暑精雕细琢,直到展出前还在不停地调整。
瓶身分别高2.8米、宽1.4米,对瓶共雕刻了270位从佛经里衍生出的人物。“每个人的故事都不一样,造型、动作、神态也不一而足。”
从艺50年来,袁师永以刀为笔,以漆为墨,潜心钻研“福漆”技艺,致力于“福犀”重生,且传承出新,将多种漆艺技法融会贯通,自成一格。
2022年,福犀(福州雕漆)被列入“福建省第七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福州雕漆技艺得以传承延续,重焕光彩。
袁师永对“福漆“技艺的深入探索受到了业界的认可。2008~2009年,袁师永创作的脱胎雕漆大瓶先后被台湾中台禅寺和台北佛教艺术中心收藏;《竹林七贤》《兰亭流觞》等八大件雕漆巨幅挂屏被香港东艺艺术馆收藏。
他还将“福漆”技艺应用到诸如庐山东林寺这样的大型空间中,给人带来视觉与心灵的双重震撼。
此次展出的作品,除福州传统漆艺外,8件唐卡漆画,令人眼前一亮。这是袁师永对汉藏文化艺术交流、融合的有益探索与创新实践,强化了唐卡与漆艺这两大非遗技艺的艺术生命力,焕发出新的光彩。
为进一步将中国漆艺及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发扬光大,袁师永在家乡柘荣打造了福建省东狮山美术馆,成为福建省唯一一座由私人建造的集艺术品、文物展览、收藏、修复研究及工艺美术创作、培训、交流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场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