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塑|在太行山上——“新时代·新太行”全国彩塑大赛创作题材选(五)

来源: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时间:2024-05-04  浏览量:89

巍巍太行,峰峦浑厚,草木华滋,景物奇秀,自古以来就通过雄伟的身姿表达着深邃的意蕴和坚韧的品德。太行精神是国家和民族处于危亡的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太行儿女展现的勇敢顽强、不畏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是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展现的百折不挠、艰苦奋斗的精神,是为人民利益展现的勇于牺牲、乐于奉献的精神。
“在太行山上——新时代·新太行”全国彩塑大赛,通过彩塑艺术的方式来弘扬太行精神,讲好太行故事,传承红色基因。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彩塑艺术专业委员会联合“长治市武乡县人民政协”发布部分“太行红色藏品故事选”,供参赛选手遴选创作题材。

断 刀


史志锋


人们常说八路军用小米加步枪打败了小日本,可谁知道,其实很多的战士和民兵连步枪都没有,只能用大刀、长矛与敌人拼搏。在武乡县红色革命文物民间收藏家籍贵先先生的博物馆内,我就看见一柄断去三分之一刀身的大刀。


此刀为熟铁打造,刀身二尺有余,三寸左右宽度。刀柄七八寸,刀环上系着一根泛旧的红绸。断口处并不整齐,是一个大概一百五十度的钝角。尽管年代久远,刀身残缺,但我还是能够隐隐感觉到,这把刀蕴藏寒光,杀气逼人。


因此,作为本故事的讲述者,我赋予这件藏品一个极富故事性且具有武侠风范的名字——断刀,尽管它原本完好如初。


抗战时期,八路军缺乏枪支弹药,武器装备极为简陋。大刀锋宽刃长,在使用中具有较强的杀伤力,普遍用于八路军开展的白刃战中。他们依靠这种冷兵器,勇敢与日寇搏斗。七一六团独臂团长贺炳炎,雁门关一战,他左手持刀冲入敌阵,面对鬼子锋利的刺刀,身形如蛟龙入海,大刀在手中灵活翻飞,砍杀鬼子酣畅淋漓似入无人之境。电视剧中,李云龙出其不意截击并全歼日军战地观摩团二十名少佐以上级别军官(其实在历史原型人物王近山的战斗事迹中,全歼日军战地观摩团军官人数为一百二十人左右),手挥大刀与鬼子贴身搏斗。原本打算在战场上抱着胜利姿态看热闹似的想目睹我军败仗,不料他们自己却成了李云龙及其部下战士的刀下之鬼。


中国,历来崇尚文治武功,中国武乡更是如此,这个县名的来历,就是以尚武之乡而取。作为华北抗战重地、八路军总部所在地,在武乡这片土地上作战的八路军战士、各种民间抗日团体,在这种刀的运用上,可谓发挥到了极致。因此说,这种刀不是一两个形式出现,而是八路军抗战武器史的一个代表,是大范围使用的一个缩影。


然而,提到这柄断刀,不得不说到抗战时期武乡县一位杀敌英雄,王尚元。


王尚元,男,武乡县蟠龙镇尚元村人,出生于1921年,1943年殉国,时年21岁。他自幼丧父,孤儿寡母相依为命。他10岁便给地主家放牛,12岁跟着大人来回走10多里的山路,去外村挑煤,吃尽苦头,练就一副结实的身骨,摸爬滚打一身本领,也练就一手好飞石。


1941年,王尚元同志经过多次申请,19岁的他终于成为了民兵队伍中的一员。1943年6月,王尚元参加了区民兵队的警戒组,担任放哨任务。他每天吃住在山上,担任警戒任务。深秋时节,乡亲们夜里都趁着鬼子不注意,回去抢收庄稼,王尚元一个人在山上警戒,为乡亲们站岗放哨。


一天深夜,鬼子悄悄摸上来准备搞突然袭击。王尚元发现的时候,敌人已经非常近了。王尚元迅速冷峻地分析了当下的形势。自己要是跑,凭他对这一带地形的熟悉程度,绝对能无影无踪,不会被敌人发现。边跑边鸣枪报信,也不可行。深更半夜,乡亲们还在地里收割庄稼,回家拖儿带女根本来不及转移。王尚元抱定必死之决心,一不做二不休,子弹上膛,大刀擦亮,与鬼子决一死战,拖住鬼子前行的脚步。


王尚元趁着鬼子还没发现他,率先开了枪,几个鬼子冷不防被撂倒。鬼子开始还击。没过多久,王尚元的子弹打光,又扔出仅有的一颗手榴弹,之后便用飞石朝着鬼子投掷。鬼子很快扑上来,王尚元从后背拔出大刀,对战鬼子的刺刀。王尚元凭借一身武功、锋利的大刀和敏捷的身形,左右开弓砍杀鬼子。


乡亲们听见枪声,迅速组织转移,鬼子偷袭计划落空。


当时的情景无法真实还原,但是,当乡亲们在一个山沟里找到他的时候,见到这样惨烈的一幕:王尚元同志倒在地上已经牺牲。身上被鬼子用刺刀捅了七八个窟窿,窟窿里的血已经凝固,两根断指悬在手上。木制枪托在与鬼子打斗过程中被砸烂,大刀拦腰断裂,剩下的半截,刀刃磕掉两个凹槽。周围躺着足足十具鬼子的尸体。


无法想象王尚元同志经历了什么,但眼前这具布满致命伤口的躯体、残缺的步枪、断毁的大刀和敌人的尸体,一幕幕刀光剑影、钢铁咆哮的情形在脑海中浮现,令在场所有乡亲们心中震颤不已。王尚元同志凭一己之力,开枪投弹,掷石挥刀,阻挡了鬼子的偷袭,为乡亲们安全转移,赢得了宝贵的时间。而王尚元同志因敌众我寡,在斩杀十余名鬼子之后,壮烈牺牲。


1944年,王尚元同志被晋冀鲁豫边区追授“杀敌英雄”称号。1946年,村中乡亲们为了纪念王尚元同志,向县政府申请将村名“皮烟村”改为“尚元村”。在村西路边的土丘上修起一座纪念碑,上面镌刻着民兵英雄王尚元的名字。


请大家记住这个村,记住王尚元这个英雄的名字,记住这把隐藏着寒光的断刀。



刑场上的舌战


程春虎


太行腹地,武乡县西部故城盆地的北面,有一座宏伟壮丽的红山,山后是我石盘抗日根据地,山前那一眼望不到边的一马平川,全是敌占区,就在这红山脚下的敌我交界线上,有一个200多户的村子叫东良,这个村子由于处在险要的山口上,进可攻,退可守,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又是富饶的产粮区,日寇一占领村南5公里处的南沟火车站,就拼命与我方争夺这块宝地,但鬼子每次出发扫荡,都遭到我程怀保领导的民兵战斗班自卫队的迎头痛击。


程怀保,1915年出生于武乡县故城镇东良村一个佃农家庭,父亲程国全是村上的领头人,“七七”事变爆发后,拥护毛主席、朱总司令打日本,四个儿子齐抗战,老大程怀成担任抗日村长、财粮主任;老二程怀保担任民兵战斗班自卫队长,突围战斗牺牲;老三程怀有参加决死队,在与日作战时双目失明病故;老四程怀锁参加决死队,在与日作战中牺牲。


程怀保排行老二,小名叫二孩,人们叫他“梁山好汉阮小二”。一表后生,身躯魁伟,眉清目秀,脑筋管用,思维敏捷,遇事果断,目光远大,爱国爱家。1940年参加民兵战斗班担任自卫队长,在敌占区,提着脑袋与日寇浴血奋战,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带领群众,支前参战,割电线,破铁路,炸桥梁,打击敌人,保卫群众。南沟敌据点距东良村五公里,三天两头来扫荡,洋枪洋炮骑洋马,打不过我民兵战斗班自卫队的石雷土炮两条腿,每每吃败仗回营。前方挨打,回巢受骂,两头受气。


程怀保烈士生前组织民工给八路军送粮用的木架子


1941年春,温翻译给他的主子毛太君夸下海口,收拾东良村的土八路不在话下,亲自出马剿灭东良,没料到他不是东良村土八路的对手。程怀保接到南沟敌人出发扫荡东良的情报后,火速指挥民兵战斗班自卫队全体人员,在战略要地红山角下设下“布袋阵”。当温翻译骑的洋马,别着洋刀,指挥日军抢占红山高地时,自投罗网,被我民兵战斗班自卫队夹击,将狗东西温翻译一枪送上西天,日军阵营大乱,夹着尾巴逃窜。具有智勇双全英雄虎胆的东良民兵战斗班自卫队,在日本鬼子出没的敌占区,杀出了我抗日军民的威风,吓破了敌胆。转眼到了1942年,他们彻底打断了对日寇的维持,使东良这块古老的宝地变成了一块新的抗日根据地,森严壁垒,巍然不动。


1942年秋,抗日战争进入了最艰苦的阶段,正处于日本鬼子对我施行“三光政策”抢粮的关键时节,武(乡)西县抗日政府发出紧急通知,号召广大军民抢收、抢打、快藏、快送,绝不让日本鬼子抢走一粒粮食。自卫队长程怀保坚决执行上级指示,发动群众,组织群众,掩护群众抢收抢打,很快完成了秋收秋打任务。当他组织民工星夜给八路军送军粮时,不料被潜伏特务汉奸程续世告密,南沟据点日军倾巢而出将东良包围。程怀保当机立断,一面组织突围,一面组织民工将近万斤军粮藏了个铁闸把稳。日本鬼子没有抢走一粒军粮,但突围战斗终因寡不敌众,不幸,程怀保被日军抓捕,押回南沟敌据点。


程怀保原本是民兵战斗班自卫队长,满翻译给毛太君翻译时将财粮主任程怀成翻译成财粮主任程怀保,毛太君高兴的钓到一条大鱼,亲临杀人沟。刑场坐阵,亲自过堂,对赫支陆谷(日语:八路)大大的财粮主任程怀保严加审讯。满翻译对程怀保说:“太君讲,你是八路军的财粮主任,你看这里是什么地方,只要你自首,如实地说出你们的同伙,就给你个官做,薪水大大的有,不然的话就捥你的眼睛,割你的舌头,挖你的心,抽你的筋,扒你的皮,剔你的骨头,喂了洋狗。”程怀保面对刑场上的洋刀洋狗临危不惧,对高官厚禄,毫不动情,斩钉截铁地回答:“要人一个,要命一条,少说废话。”他灵机一动,定叫狗咬狗,两嘴毛。“要问我们的同伙吗?我实话说,我们的领导人就是程续世。”满翻译将程怀保的口供照样说给毛太君,毛太君兽性大发,害怕内部出了通匪,将他的干将程续世立刻逮捕。并命令给赫支陆谷大大的财粮主任程怀保加酷刑,灌辣椒水,电打,坐老虎凳,十指心钉钢针,严刑拷打一个多月,程怀保被折磨的死去活来,一言未吐,毛太君软硬兼施,痴心妄想,一无所获,无奈择日刀剁程怀保。正在心火不下,上司来电,调赫支陆谷的要犯,南沟据点日军红部将要犯程怀保押送到沁州日军大本营处置。


程怀保革命烈士证书


时正值数九寒天,年进腊月,日本鬼子将程怀保的上衣扒光,押赴刑场执行。程怀保昂首阔步赴刑场,狗腿子说:“程怀保事到如今你还有什么可说的。”“太君讲,你是八路大大的财粮主任,只要你如实地把东良村谁是八路的民兵干部说出来,就不撕拉撕拉的(杀头)”。程怀保视死如归,镇重地回答:“说我是财粮主任,我就是八路军的财粮主任。问我东良村谁是八路的民兵干部?我告诉你们,我们东良村200多户,800多人,乃至全国人民都是八路军的民兵干部,杀我一个算的什么?中国人多的很,到头来看你小日本鬼子的可耻下场,血债要用血来还”。挺胸昂首,不向日寇低头,刽子手对他下了毒手,用电火棒将他的脖筋烙断,不用一枪一弹,叫洋狗咬破皮肉,用刺刀捅成肉泥。程怀保大节凛然,铁骨铮铮,显示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英勇就义,年仅27岁。


1958年,中央人民政府毛泽东主席署名为程怀保颁发了烈士证书,家属享受烈属待遇,追认为中国共产党员,载入《武乡县志》、民政局《革命烈士英名录》、东良村烈士亭,英名千古,永作纪念。



莱茵河畔走来的中国共产党党员


孙俊堂

在县文物管理中心保存着一个抗战时期德国医生汉斯·库尔特·米勒用过的公文包。见物思情,30年前我采访米勒大夫的情景蓦然又浮现在眼前……
那是1985年8月,在纪念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四十周年之际,时任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医学院顾问的米勒大夫,应邀回到他曾战斗多年的武乡县,参加八路军总部砖壁旧址修复剪彩仪式。一天下午,我在武乡县外事招待所见到了这位闻名全国的“外国老八路战士”。
当时,米勒大夫已是70岁的老人了,1.84米的身躯,虽然有点驼背,但面带红光,精神矍铄。他满怀深情地讲述了在那血火连天的艰苦岁月里,与太行军民抗击日本侵略军的斗争经历:
我是一名中国籍的德国人。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我到瑞士一家大学专攻医学,并获得了医学博士学位。1939年夏季,为了帮助中国的抗日战争,在宋庆龄女士、廖承志先生的直接关怀帮助下,我绕道法国,远涉重洋到达香港,后经海丰、南宁、贵阳、重庆、西安,到了延安。
到了延安的第二天,毛泽东主席接见了我,并陪我吃午饭。我们边吃边聊。在谈了我对德苏关系、中日关系及国内形势的看法后,他高兴地说:“您的看法和我们基本一致,我们都是反法西斯侵略的。”这次谈话使我终身难忘。当时,我与印度援华医疗队的几位医生住在一起。有人对我们不了解,问你们到这里干什么,是新闻记者,还是考察团成员?我坚定地回答,我是来参加八路军,消灭法西斯的。
同年12月初,在我的要求下,我和印度援华医疗队的爱德华、巴苏华、柯棣华三名医生,辗转来到抗战最艰苦的八路军总部所在地晋东南抗日前线。这里到处是被日军烧毁的房屋和残害的人民,激起了我们对法西斯灭绝人性大屠杀暴行的无比仇恨。几天后,我们在八路军总部驻地王家峪受到朱德总司令的接见。他态度和蔼,谈笑风生,亲自给我们沏茶倒水,还把我们让上了暖烘烘的土炕上。我们一边喝茶,一边聆听他对中国抗战形势的精辟分析和敌后各战场的概况,并介绍了八路军游击战的主要经验。午饭时候到了,小米饭,地瓜菜摆满了桌子,总司令饶有风趣地说:“八路军出师以来,就是靠小米加步枪,把飞机加大炮的日本侵略军打得焦头烂额。”
1939年底米勒在武乡留影


我们原计划在武乡停留几天,再到晋察冀和加拿大医生白求恩同志合作,由于他已不幸殉职,我便决定在武乡的八路军总部医院工作。这段时间我们住在武乡的土河村。在爱德华的协助下,成功地为总部卫生学校的一名摔断尿道的学员做了手术。这是我来太行山区做的第一例手术,引起了轰动,人们把我当成外国来的神医。当时山沟里难得见一名医生,方圆几十里老百姓来治病的很多,我总要认真地给他们诊断治疗,甚至妇女生孩子也请我去接产,我从不拒绝,无论刮风下雨,一定要去。他们没钱买药,我就把我的津贴拿出来给他们买。老百姓对我十分友好,经常把舍不得吃的东西送给我吃,有的知道我爱抽烟,便把自己种的烟叶送给我。我的房东是申邦治家,他们一家挤在一间东房,我住西房。一家人对我特别热情,寒冬夜里总是把火炕烧得暖暖的,不让我受冷,我感觉到这里的老百姓特别善良。
1940年8月,百团大战打响了,我随陈赓的三八六旅参加了正太路的破击战。战斗异常激烈,我们做手术都在战场附近,有时医疗队还要随部队追击敌人,往往是敌人逃跑时的烟头还没有熄灭,我们就赶上去了。每天随部队奔跑,还要做手术,感到很累。但一想到这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正义斗争,勇气倍增。为了亲眼看到八路军战士英勇杀敌的情景,我一有空隙就跑到前线。一次,在攻克管头战斗中,我们到前线救护伤员。敌人炮楼被我八路军战士包围,我刚刚打开照相机拍摄这难忘的战斗场面,突然有8名日本兵从炮楼里窜出来逃命,被战士们一阵拼杀,彻底消灭,我们高兴地跳了起来。
说道这里,他非常兴奋。然后又陷入了深思:
1941年是抗日战争根据地非常艰苦的时期,由于工作繁重,营养不良,我在麻田患上了伤寒,昏迷了一个多月,脸和腿肿得很可怕。邓小平政委得知后,立即赶到医院看望了我,安慰我好好休息,养好身体再工作。临走还送给我一条当时很难得的香烟。我目送着小平同志离去的背影,感动得哭了。心想,八路军的这些领导人都是这样平易近人,关怀备至,真好啊!
1942年初,我住在黎城上黄堂村时,敌人年关大扫荡开始了。领导让我向武乡方向转移,途中发现敌人已朝武乡包剿,便又转到辽县,每天和敌人转山头,打游击,吃的是炒面,喝的是雪水。在与敌周旋中,我们摸索到一条经验,就是出敌不意。我们经常活动在敌人的附近,晚上敌人在村子里宿营,我们就在村外山沟里休息,白天敌人在前面开路,我们就在他屁股后跟踪。上级领导很关心我,为了驮运医疗器件、供我骑用,给我配备了两匹牲口,而他们却很艰苦。1945年5月反“扫荡”中,我在武乡碰到了彭德怀副总司令。他只有一匹马,行军时他的夫人浦安修在马后步行。我要送他一匹,彭总谢绝道:“您作为外国同志帮助我们进行抗日,担负着救死扶伤的特殊使命,我哪能占用医疗队的牲口。”
1942年9月,我住在桐峪,从报纸上看到敌人又猛增兵,估计又要扫荡了。我将这一信息告诉了野战政治部主任罗瑞卿同志,他笑着说:“您也成了军事家了。”不出所料,几天后敌人果然开始了秋季扫荡。我和医疗队从麻田出发转战到涉县帮助做手术。这里的生活更苦,老百姓打下的小麦舍不得吃,背到山外兑换成糠皮,和晒干的柿子搅在一起磨成面蒸窝窝头。我们吃了肚子胀痛,大便困难。粮食奇缺,油、菜、盐之类更难找到,只能吃到少量生了芽的胡萝卜,吃了,常常有人中毒,没有盐就只好用土盐代替。
1985年,德国医生汉斯·库尔特·米勒重访武乡


这年太行区秋季反“扫荡”胜利之后,我又被派到太岳区做手术。当时,敌人正集中兵力疯狂扫荡太岳区,我们医疗队随李聚奎的旅与敌周旋,每天又要做手术,又要随部队转战,很紧张。月余后手术完了,我们又动身返太行山,陈赓旅长派了一个连护送我们过白晋封锁线。在通过漳河大桥时惊动了敌人,日伪军一面开枪射击,一面高喊:“抓活的!”眼看敌人蜂拥上来,连长急中生智,命令司号员吹起了冲锋号,指挥战士们奋勇冲杀,敌人纷纷溃散,我们终于冲出了敌人的包围圈。这次战斗我心里很难受,因为牺牲了一名排长,我的骡子也惊跑了,医疗器件全部丢失,好多天我难受的吃不下饭。回到太行山,由于长期的工作劳累,我的身体越来越支持不住,加上医疗器材的丢失,彭总和其他领导决定把我送回延安。1943年春,我离开了依依惜别的太行山。  
我在太行山生活战斗了近五个春秋,亲眼看到了日本侵略者残酷杀害中国人民的暴行,也亲眼目睹了太行人民英勇斗争,坚贞不屈,前赴后继抗击侵略者的悲壮场景。正因为有这种艰难困苦的体验,我由此认识了中国共产党,认识了伟大的中国人民。所以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后,我放弃了回国和家人团聚的欲望,留下来参加了中国的解放战争,亲眼看到新中国的诞生,投身于新中国的卫生事业的建设发展中。1950年被批准加入中国国籍,1957年,又被党组织吸收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生长在莱茵河畔,成为中国公民,从一名反法西斯战士,成长为共产主义先锋战士,我感到光荣、自豪,也是一生的荣幸。
深深地感受到太行山是英雄的山,太行人民是英雄的人民。离开太行的岁月每时每刻想念太行山,想念太行人民。今天我回到阔别几十年的战斗故地,对这里的一山一水更感觉到无比的亲切,也更加激发起我对那些老领导、老战友和为抗日战争牺牲的战士无比怀念之情。
米勒大夫说起往事历历在目,可见太行山在他心里留下多么深的印象。这次是米勒大夫离开太行山42年的首次回访,也是他一生中最后一次重登太行山。这位从来源河畔走来的国际主义战士,坚定的中国共产党党员,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中国卫生医疗事业孜孜不倦,奋斗不止,贡献了毕生精力。1994年12月4日,米勒同志因患心肌梗塞在北京病逝,受到国家的高级礼遇,党和国家领导人分别为他送了花圈,获得“杰出的国际主义白衣战士”尊称。

一杆红樱枪


王俊利

红樱枪,又叫长枪、长矛,武乡土语叫茅子枪,冷兵器时代号称百兵之王。历史上,杨家枪、岳家枪,白马长枪赵子龙,长坂坡张飞单枪匹马喝退曹军八十万等等,有关红樱枪的故事精彩纷呈、数不胜数。
亲爱的朋友,今天你如果走进武乡县八路军太行纪念馆,这全国唯一一座全面反映共产党八路军组织发动人民群众坚持敌后抗战历史史实的博物馆。那么,你就会看到馆中展出反映当年军民同仇敌忾、坚持抗战的件件实物,有长枪、手枪、机枪,有手榴弹、地雷、大炮,有各式各样的枪炮武器,当然也有著名的红樱枪。
红色武乡,是八路军的故乡、子弟兵的摇篮。抗战年代,武乡村村驻过八路军,户户出过子弟兵。在武乡,共产党八路军组织发动广大人民群众抗日救国,不仅成立了决死队、游击队、民兵、自卫队等各种群众武装,还成立了牺盟会、青救会、妇救会、工会、农会等各种群众抗日救亡组织,还成立了抗日儿童团。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郞上战场,群众紧跟八路军,拿起了棍棒镰刀、红樱枪,同穷凶极恶的日本鬼子进行了八年之久的生死博杀,终于一雪百年耻辱,赢得了中国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战争不分男女老幼,八九岁、十二三岁、甚至六七岁的少年儿童们都被组织起来了,抗日儿童团员们一手拿抗日识字课本学习,一手拿红樱枪,放牛放羊,站岗放哨查路条,给八路军、游击队送情报。红樱枪、儿童团在抗战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王二小、李爱民……一个个少年英名流芳百世;红樱枪、鸡毛信……一段段抗战故事荡气回肠。
太行山上的红樱枪、白杨树,和八路军的小米加步枪一道,已经成为这场伟大战争的胜利标志和历史象征。
在武乡,可以这样说:家家都曾有过红樱枪,人人都能讲一段和红樱枪有关的历史。关于红樱枪的故事,三天三夜也说不完。
亲爱的朋友,如果你感兴趣,下面就分享一个关于我家红樱枪的故事给你听。这个故事还是从我爷爷那里听来的呢。
那是1938年,武乡和榆社、辽县交界的大山里,有个叫蒲堙的地方,方圆几十里人烟荒芜。有爹娘领着弟兄姊妹七个,一家人住在蒲堙种山地。
7月的一个晌午,记不清是哪一天,反正五黄六月的,天真叫个热,毒毒的日头晒得地上快要冒烟,狗儿热得直吐舌头,牛呀羊呀躲都在树凉荫底下光喘气,不吃草。正是人们歇晌的时候,老大悄悄叫上老二,走出土窑,相跟着来到打谷场上。
见老大手里拿着红樱枪,老二有点纳闷,这是要练枪吗?以前总是早晚两趟,从来没有大晌午教过,反常。
老大离弟弟丈把远立定,说:老二,你瞧仔细了!
只见老大凝神聚气,身形拔直,忽地纵身一跳,半马步扎住,吐气开声,“嗨”声未落,前手把,后手送,五尺长的红樱枪从腰间笔直向前刺出,猛似打雷,快如闪电。紧接着,前手寸摆,后手腕一抖,“唰、唰、唰”枪头疾点,红樱撒开,半空扎出碗大一朵梅花。老大左挑右拦,撤步转身,突然一个回马枪,红樱枪划个半圆,脱手飞出,扎到牛棚栅栏杆上有半尺多深,枪杆不住的颤动。
老二看得又惊又喜,这是中平枪、回马枪呀!中平枪,枪中王;回马枪,神难防。以前怎么央求老大,老大总是推脱说,你基本功还没练扎实,等练扎实了再教你吧。今儿是怎么啦?两绝招一齐教。
老大说:老二你瞧清楚了没有?红樱枪,百兵王,枪法精,万人敌。练枪好比做人,大枪勇冠三军,做人堂堂正正。师傅领进门,修行在各人。我教你的就是这些。今后大哥不能陪你练枪了,自己琢磨吧。
老二一听,心里惶惶,一叠声问道:怎么啦?大哥!你是不是嫌我调皮捣蛋,不好好练枪?还是嫌我贪耍,不好好放牛,常惹爹娘生气?是不是,大哥?我今后一定改,你别生气,好不好?大哥!
老大拍拍老二的肩膀,又摸了他头一下,说:你个二楞的,我今天和你说的是正话,不是生你的气。咱家住在这深山沟里,你也听说过日本鬼子的事情吧?
老二点点头。
老大看着老二眼睛,说:日本鬼子早就想灭亡咱中国,大清光绪二十年甲午战争割了咱台湾;民国二十年“九一八”事件,霸占了咱东北;去年卢沟桥事变后就打进了咱山西,到处杀人放火,今年春上鬼子把咱武乡县城也烧了,说不定甚时就打到家门口呀。
老二一听了,忙问老大:这可怎么办呀?咱就在山沟里躲着吧?
老大回答说:鬼子已经打到家门口了,光躲光藏不是个办法,鬼子步步紧逼,能躲藏到哪里去?咱中国人多,团结起来力量大,得联合起来和鬼子打。国民党靠不住,只有共产党八路军是真心打鬼子的。我已经参加了八路军,今天下午就集合。
老大接着吩咐:去了队伍,家里就顾不上了。咱弟兄姊妹七个,哥走了就数你大,爹娘上年纪了,弟弟妹妹们都还小。老二呀,家里你得多操心。
老二听了老大的吩咐,问:大哥,这事你告咱爹娘了吗?
老大拽着老二的胳膊往场边走紧走几步,回头看看离窑洞远了些:嘘,小声些。叫咱爹娘听见了,他们能舍得让我去吗?咱天天练枪为什么?你看看,杨家枪、岳家枪,哪家枪不是保家卫国的忠良。二弟呀,这是正事情,你得明白哥的良苦。
老二听了点点头:大哥,道理我明白。可心里舍不得你离开家,离开我。
老大从牛棚上拔出红樱枪,递给老二:这杆枪你拿着,好好练,就像哥天天陪伴你。以后放牛碰到狼,不要怕,也不要慌,狼是铜头铁尾麻杆腰。你先看地势,靠墙站好,平端枪,对准狼,用枪扎,要稳准狠,动作不要大,它就扑不过来。狼还怕火,怕锣鼓响器。
老二接过大哥的红樱枪,觉得沉甸甸的,心里发酸,眼泪一下涌了出来。老大上前一步,紧紧搂住了老二安慰道:老二呀,男子汉大丈夫,流血不流泪,不哭,不兴哭啊。哥是参军打日本去,用不了三年五载,也许明年,说不定后年,等打跑了鬼子就回来呀。
老大松开老二,大步向村口走去。走出五六步远,老大回过身来,对着老二挥了挥胳膊,坚定地说:我走了,你再告诉爹娘,抗战胜利了我就回来。
然后,老大大步流星地走了。他参加了八路军,再也没有回头。
老二捧着红樱枪,呆呆地站着,像是傻了一般。好大一阵子,他忽然回过神来,发了疯似地沿着山路向老大追去。老二跑出村口,跑到山梁上,老大已经走远了。老二越追越远,远远望去,老大人影已经变成了一个黑点。慢慢了,那个黑点转过一道山坡,看不见了。
老二只好返回家,他走在路上跌跌撞撞的,像是喝醉了酒。爹娘看见老二失魂落魄的样子,问他怎么了。老二哭着把老大背着爹娘参加八路军的事告诉了爹娘。娘一听,当场也哭了。爹吸着烟袋,长长的叹了口气,埋怨道:唉,这个老大,当兵是保家卫国,这么大的事,怎能瞒爹娘呢?
后来,爹拗不过娘的再三央求,还是搭黑走了三十里山路,走到三教村、洪水镇一带打听,只是听说有八路军队伍集合朝西走了,谁也不知道去了哪里。
没有找见老大,爹只得闷闷返回。
从此,娘嘴里常常念叨。天冷了,娘说老大穿上棉袄没有?下雨了,娘又说老大走也没拿上伞,该不会淋湿了吧。一群弟弟妹妹七嘴八舌地也来掺和。爹呢?他嘴上不说,只是吸烟袋吐出的烟雾更长了,他心里其实也是很想的。这时,老二看看爹娘,不知该怎么安慰,低下头赶紧出门去挑水。
老二记着老大的嘱咐,每天练枪、劳动,后来成了共产党员。他为党工作,代老大照顾着一年比一年老去的爹娘,也照顾着一天比一天长大的弟弟妹妹。直到爹娘下世,直到抗战胜利,老二和弟弟妹妹们都土改翻身,回了祖籍下黄岩村定居,但是,老大还是没有回来。
直到全国解放,新中国成立,时间过了很久很久。有一天,忽然听人说老大牺牲在了沁源,他的英名就刻在树辛村的烈士纪念碑上。老二和弟弟们赶紧跑到树辛村,一看,果真革命烈士纪念碑上刻着老大的名字:下黄岩村王富荣,决死队战士,1946年沁源作战中牺牲。
老二和弟弟们去沁源县查访,一直没能找到老大牺牲的确切地点。
故事中的老二就是我亲爷爷。他给我讲这个故事的时候,我很着急:爷爷,你们为不什么不把大爷爷找回来?他一个人埋在离家老远老远的地方,孤零零的多可怜呀。
当时,爷爷回答了一句话,我记忆犹新:哪里黄土不埋人,毛主席的大儿子毛岸英牺牲了,就葬在朝鲜。不光你大爷爷,好多革命烈士的姓名还没留下,咱们心里记住他们就行了。
爷爷把一个生锈的铁枪头递给我,说这是咱家祖传的红樱枪。
我接过这个锈迹斑斑的枪头,懵懵懂懂的,似懂非懂点了点头,表示记住了。
后来,我央求爷爷找来一根长木棍安上铁枪头,裹上红麻丝,就成了一杆威风凛凛的红樱枪。我扛着红樱枪和一群小伙伴在村里疯跑,扮儿童团,打鬼子,每天玩得不亦乐乎。红樱枪陪伴我度过了美好的童年。
时光飞逝,我离开家乡,读书成长,参加工作,红樱枪就留在了家乡的老屋里。
人到中年,爷爷们那代人都已经化作了昨天的故事,但红樱枪的故事依然清晰。
在武乡的每一座村庄,在太行山的每个角落,在中国那段历史上,家家都有过红樱枪,家家都曾发生过红樱枪的故事。正是这一杆杆红樱枪背后的故事,才换来今天的幸福安宁。
时代在变,精神永恒。在我们这个英雄的国度里,因为有了伟大的共产党,有了强大的人民军队,保家卫国,我们再用不着拿红樱枪、大刀去和敌人的飞机导弹大炮血肉相博了。但是,亲爱的朋友,我们什么时候都不能忘记历史,都不应该忘记红樱枪的故事。

楸木筲


赵秀红


一只楸木筲,静静地驻立于八路军太行纪念馆的一角。山河壮阔,岁月更迭,穿过炮火和硝烟,在时光的河流里洗尽烟尘,它依然纹路清晰,质朴天然。当一切都沉淀下来,坚守显得弥足珍贵,一轴波澜壮阔的长卷浓缩在这简朴的21块木条之上,那是历史的笏板,悠悠地讲述着烽火岁月,告诉我们不要忘记,不能忘记。
历史翻回1939年,八路军总部机关住进了砖壁村,正是七月,久旱无雨,夏蝉一片聒噪,叫出内心的焦灼。战火在太行山上蔓延,野菜果腹,水源奇缺,人困马乏。开荒种地,掘井取水,信念坚如磐石。一盏灯光与星月辉映,照亮小村。窗上的剪影透出一份深思后的笃定。脚步丈量过的土地,目光探寻过的山林,晨露落了,一地的星星,草木葳蕤的地方,山泉正在地层流动。
一把铁锹,一个箩筐,一群人配合的天衣无缝,向困难宣战,并肩掘进。黄土,沙石,挖了一层又一层,新土变得越来越湿润。十三丈,泉水咕咕流淌,老人孩子奔走相告,喜悦在那些愁苦的脸上开始流动。瓦罐,铁桶,木筲一排排守在井边待命,像一队整齐的列兵。
老木匠坐在门前的树桩上,小战士挑着水一路飞奔,扁担吱吱呀呀,铁桶锈迹斑驳,鸟雀归巢,暮色渐浓,小战士的汗水无声地落进了老木匠的心。
门前楸树上淡紫色的花早已落了,树身上深深的弹痕犹新。这棵落满风霜和鸟鸣的楸树,在老木匠的门前长了几十年,清风,落霞,炊烟,云雾早已融进了它的脉络,枝桠。一声声鸡啼犬吠扑进这片墨绿,又散向四野。然而,侵略者的炮声惊飞了酣睡在树上的鸟儿,乡亲们无处可去,鲜血染红了脚下的这片土地。
从落满灰尘的木箱子里,老木匠找出了斧子、锯子、凿子、刨子,在门口的大青石上,蘸着凉丝丝的井水,磨刃。“嚓,嚓”的声音响了一个早晨。楸树被砍倒了,横在院中,黄白色的断面,圆圆的年轮是一把锁,锁住过往的艰辛,岁月在流畅的肌理中沉静。将楸木破开,一块块崭新的木板散发着淡淡的香气。午后的树荫下,阳光流水般涌动,穿过叶子罅隙停在一双粗糙而灵巧的大手,多少个晨昏,这双手反反复复将木板打磨,抓一把未散尽的硝烟和着嘶吼的炮声,用铁箍围聚,固定。一颗颗希望的火种在内心撒下,燃起希望,追逐光明。
水在崭新的木筲里荡漾,小战士的脚步如一枚枚印章在大地上烙印,小路蜿蜒,水花点点,落在路边的草叶、泥土、石块,落在历史的特定段落。
用一只木筲在历史的长河里将记忆打捞,这只楸木筲就是一面亮汪汪的镜子,折射着烽火岁月的赤诚之心,硝烟炮火里的勇敢无畏,军民鱼水的波澜壮阔。这只筲历经沧桑,坚守在历史的深处,让我们一次又一次在追思中成长,在回望中为思想淬火,锻造出铮铮铁骨。

证明书背后的故事


蒋亚萍

在第九届八路军文化旅游节上,我曾在八路军纪念馆东侧的一个展厅参观红色藏品展,这个展览是以武乡红色收藏家梁松筠收藏的革命文物为主陈展的,在这里,我看到一张珍贵的证明书,还有证明书的主人亲手绘制的一幅地形图。
这张证明书全称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总司令部敌占区秘密抗日志士证明书》,字第×号。纸质已经泛黄,上方中间及中心部分略有残缺。繁体中文书写,竖排。
正文内容为:某某,某(字迹已涂去)县人,现公开任×××,秘密为本部担任抗日工作,仰我军政机关群众团体以及军民人等无论在抗战期间或者抗战胜利后对该员须视同抗日人民一律看待并依法予本人及其家属之人权财产以切实保障。此证。右给收执:×××。
署名为总司令朱德和副总司令彭德怀,并盖有手章。同时盖有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关防大印。日期为中华民国三十某年某月某日。在署名和日期之间有此证有效期及到期后交还本证续发新证字样。
这张证明书主人为故城镇磨里村李政文,只是从这张纸上已经完全看不出他的名字。
李政文的故事从日军入侵武乡说起。
1939年日军相继侵占了武乡县南关、分水岭、南沟、权店、故城等地,不仅看完刚刚修通的白晋铁路,还修公路、筑城墙、建据点、立炮楼。一方面拉拢有权势者,利诱贪小利者,以“大东亚共荣”的名义设立维持村;另一方面到处烧杀抢掠,残害百姓,制造了多起惨案。百姓四处躲难苦不堪言。
为打击敌人的嚣张气焰,1940年,武(乡)西县政府在南沟、故城、南关成立了敌工站。敌工站先后由武西县政府和太行三分区敌工科领导。1941年6月后,李如福负责南沟一带,柴玉堂负责分水岭、南关一带。1942年,站长李如福、柴玉堂委派李政文等七八人秘密潜入南沟,打进敌人占据的南沟车站,打入“洪部”。他们利用伪军中的可靠关系,进行宣传教育,分化瓦解敌军,策反日伪军,警备队中队长以下人员争取了大部分可利用的人员;侦察情况,通报消息,观察地形,绘制地图以利我军掌握战机。他们一方面瞒着亲人机智勇敢地秘密工作,利用一切可利用之人、物为我军服务,而另一方面他们拉拢凝聚了人心,有四人还当上了便衣队队长。
其中梁文在南沟偷偷抄出了沁县至段村各据点的军事行动计划并多次营救出了我方被捕人员。更重要的是李政文绘制的那幅地图,他接受太行三分区派遣,潜入南沟敌据点后,想方设法取得日军的信任,被安排为伪警备队机要员,他不仅可以接触日伪军的重要资料,也可以随便在南沟村走动。李政文在合适的机会翻阅了日军军事布防记录,牢记在心,又利用适当机会认真观察了村里的地形地势,在一张日军车站仓库的帐表纸上,亲手绘制出十分详细的南沟日军据点地图和兵力部署图。铁路、公路、泉水、河流、高地、车站等详细完备;大门、围墙、铁丝网、炮台、哨所清晰可见;里面布防情况越发详尽:区公所、警察局、电机段、差务处、民房、日本兵房无一不是清清楚楚。想那艰苦岁月,他费尽心机,一边需要秘密地把日军的档案牢记在心,一边还要寻找机会在村里转游,把日军的布防机构、包括村貌、民居的位置、大致距离都一一考证,在夜里,他在阴暗的灯光下秘密绘制地图,还要小心防备敌人突然的搜查,内心是何等坚定隐忍。地图绘好后,通过地下交通线,秘密传送给我们的根据地,正是有了这一份完备详尽的地图,我军才能在战斗中准确打击敌人。
然而由于工作隐蔽,就连我方同志都认为他是汉奸。甚至连家属也不知道他做的潜伏工作。
他默默为党工作,对自己的身份从不透漏半句,甚至把能证明自己身份的证明书悄悄埋进了自家的窑洞墙皮里。为着不暴露,还把自己的名字从证明书上故意抹去了。
1946年土改时,我党发动群众深挖敌特分子,没收汉奸财产,李政文都没有说出自己的真实身份。直到六十年代去世后,村中人都还认为他是汉奸。
他死后,证明书在窑洞被翻修时才发现。可惜,当时人们不懂得这张证明书的价值。最后被一个收鸡蛋的人收了去。辗转卖去了邯郸。机缘巧合下,梁松筠见到这一珍贵文物,立即为这一罕见文物所征服,花巨资收回。我们今天才得以看到。
这样的证明书,目前已发现的在全国仅仅三张,都在武乡。另外的两张,一个在东段村,有证明书也有手绘地图,十几年前梁松筠曾看到过它的照片;另一个只有证明书没有地图,为故城镇故城村一个刘姓人保存,后被导演冯小刚收藏。
这珍贵的证明书,就是具有代表性的红色符号,更是传扬革命精神的宝贵资源。在波澜壮阔的革命年代,无数仁人志士瞒着亲人忍受着误解屈辱,不计得失无私无怨默默奉献着。岁月更迭,这一段历史虽已经过去,但我们不能忘记,许许多多如李政文一样秘密为保卫家园、抗击日寇奉献着青春乃至生命的人。正是因了我们先辈的不畏艰险不怕牺牲,我们才有了这静好的岁月。

一个“特殊”的钱包


梁红玉


在民间收藏家梁松筠抱出的一叠拥军袋中,我细细翻找。厚重的白粗布经过几十年岁月打磨,微微的泛着黄。拥军袋上有精致的绣花,更有英勇作战,杀敌英雄等慷慨激昂的词语。
一个个翻去,我仿佛看到了根据地心灵巧手的姑娘们在劳动一天过后,夜晚挤在煤油灯下为八路军战士做军鞋、缝拥军袋的身影。她们虔诚地,把国家大义和民族情怀通过细细密密的针脚,纳进鞋底,缝在袋上。如豆的灯光下,她们的眼神坚定而充满希望,她们坚信自己绣的拥军袋能给广大八路军将士送去希望,带去鼓舞。
忽然,一个黑色的吸引了我的目光。它区别于其它的材质尺寸,在诸多拥军袋中显得格外与众不同。
拿起细看,居然是缎面的,式样有点类似于现代的钱包。三折展开,里面用一层蓝黑相间的手织条纹布做里,在里布上又用平绒软缎缝出隔层。上用黑色和藏蓝色的丝线分别绣着“和平救国”和“天下太平”。在那个年代的农村,这样的绸缎实属稀缺之物,而对和平救国的期盼更不像等闲女子能有的见识。
在收藏家老梁的讲述下,我仿佛穿过历史的长河,来到了1939年的王家峪村。
那年,一队队八路军将士在王家峪村驻扎,村里几乎家家户户都住了八路军。这其中就有赵有旺家。赵有旺是在村子里颇有名望的一位乡绅,因小时候上过两年私塾,也是村里为数不多的几位能识文断字的人,又因早先跟着堂兄在祁县、太谷一代跑买卖做生意,积攒下不少银钱后就回村盖房置地,日子过的愈见红火。他为人正派,思想进步,眼光长远,颇受相邻尊重。几个儿女也都送到学堂念书,二闺女还考上了省城师范学校。
赵有旺家院大屋空,村里就安排了八路军的一个排住在他家。排长是一位来自河北的年轻军官。这位军官面色白净谦和知礼,若不是眼神中有常年征战沙场军人特有的那一轮精芒和双手虎口间那些层层叠叠的老茧,看起来就像是一个清雅俊逸的读书人。他称呼赵有旺为“赵先生”,这个稀罕中带着几分敬意的称呼,让赵有旺很喜欢这个年轻人。
悄悄注意到他的,还有赵家的二闺女。这位赵家二闺女原名叫赵爱香,后来到省城念书,嫌春红、香玉之类的字眼太俗,就给自己取了一个大气的学名——赵卓君,意为比男子更卓越。
卓君不知道在她家住下的这位年轻军官确切名字,只知道他姓许,小字逸飞。渐渐熟悉后,两个青年开始在一起讨论战争局势和对各种抗战政策的看法。文君向逸飞讲起在省城学堂里参加的一些进步学生运动。逸飞也向文君说起他在战争中的故事和那些逝去的战友,两人在一起仿佛有说不完的话。两人时而慷慨激昂,时而难过悲伤,说到义愤之处两人亦是不约而同拍案而起!
淡淡的情愫在两个志同道合的青年男女之间缓缓的流淌。年轻的小战士们开始拿他俩打趣,赵有旺也渐渐看出了两个年轻人之间的渐渐燃起的别样情谊,心里暗自欢喜。
转眼到了秋收时分,等待收割的庄稼在阳光的照耀下散发出金色光芒。好一派丰收的景象!王家峪村的田地里,八路军战士纷纷扑在地里帮老百姓收秋。
谷子地里,逸飞和卓君一人挥舞着一把镰刀,一只手攥住被沉甸甸地谷穗,另一只手用镰刀飞快的划过……
两个年轻人的额头淌下了细细密密的汗珠。乘着大家在石头上歇息的功夫,卓君迅速掏出一个用黑色绸缎缝制的新式钱包悄悄的塞到了逸飞手里。雪白的脸上飞起两朵红晕,她掩着嘴轻轻笑着,盈盈的转身而去。
一股暖流缓缓的涌向逸飞的心田。闲谈的时候他曾经说起过,向往同学的款式新颖的钱包,没想到她却居然记下了。
黑色的钱包设计精巧,“和平救国,天下太平”八个大字赫然映入眼帘。逸飞暗叹卓君情系苍生、渴望和平的这份胸怀和见识,果非等闲女子可比。
逸飞小心翼翼地,把这个钱包藏在了贴身的衣兜里。那个衣兜里海藏着一支钢笔,是他上大学那年父亲赠予的,他摸着那支钢笔,想着明天要给这支钢笔换个主人了。
“许排长,许排长,连长通知去连部开会。”一位小战士边跑边连声呼唤,逸飞迅速收起自己心里刚刚泛起的这些儿女情长的小心思,一路跑步到连部,连长和很多别的同志已经在那里,他们面前是一幅战区交通图。
连部散会已经是日落时分。逸飞下意识的摸了摸上衣的口袋,卓君送他的钱包上已经染上了他的体温,逸飞心里有一丝丝的惆怅。可回想起刚才的会议,一腔热血就像要沸腾似得无比激动!没有什么事情能比抗日报国更能点燃一个铮铮男儿的血性!
夜晚的村子里宁静而美好,村里的小路上有一对青年男女缓缓走来,小伙子从贴身的口袋里掏出一支钢笔,递给了面前眸子里满是理解、却又蓄满了泪水的姑娘。逸飞走的那天,文君没有去送,只是藏在村里那颗大杨树的后面远远的看着,看着他渐渐远去的身影,不争气的泪水还是落了下来。
逸飞走后,卓君不时能收到逸飞的来信,他还是会和她讨论战争的形势和自己的见解。可他的详细工作情况却一句也不肯对卓君透漏。未了总有一句话:等抗战胜利的时候,我一定回去找你!
大约是在逸飞走后一年左右光景,文君就联系不到逸飞了。卓君心急如焚,人也渐渐消瘦了许多。她四处打听着逸飞的消息,有人说逸飞转战到了其它战区,有人说他到了敌战区从事着地下工作,有人甚至说他已经牺牲了。
对于打听到的消息,文君一个不信,她一直相信逸飞总会有一天回来,践行和她的约定。
可那个她最害怕的消息,还是来了……
那是两年后的一个阴雨绵绵的清晨,在当年送走逸飞的那颗大树下卓君老远的望见了一个人影,虽然事隔两年,卓君还是一眼就认出了当年在逸飞身边的那位小班长。
小班长两眼噙满泪水告诉卓君逸飞为国捐躯的消息。他说:“许排长牺牲的很壮烈,在他临终的时候手里还紧紧握着这个钱包,他嘱咐我务必要把这个钱包给你带回来。”
陡然一声闷雷响起,内心深处的情感像洪水一样涌了出来,卓君让自己的泪水在磅礴的大雨中肆意流淌。她疯了一般不停的摇着小班长,不停地问他逸飞的埋骨之所,哪怕不远万里,她也要去寻他。
然而小班长却只能无奈的摇头,他告诉卓君,逸飞从事的是党的地下工作,牺牲的具体情况一句也不能透漏。他甚至不能告诉卓君逸飞的完整名字。
第二天,卓君给家里留下一封信就走了。她告诉父母她要去追寻逸飞走过的那条道路,虽然那条路会很漫长,会有黑暗,会有牺牲,但她相信光明就在不远的前方。
后来,卓君参加了八路军抗日队伍,她在部队里行动积极思想上进,屡获先进。抗战胜利之后转业留在南方的一个省,改了名字,并结了婚,过上了平凡的日子。
故事讲完了,我的思绪还沉浸在这个故事中久久不能回转。不禁好奇起这件藏品的来历。梁先生告诉我:赵女士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已经去世,这是她的儿女回来给外祖父扫墓时,把这件珍贵的藏品捐赠给他的,故事也是那时候讲给他的。
他把这个故事将给我听,希望我能把这个故事写成文字,让更多的人了解老一辈革命者敢于牺牲无私风险的精神,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里那些平凡人身上情感的细腻和崇高。
让我们时刻怀着感恩的心珍惜无数革命先烈牺牲幸福甚至生命,为我们换来的这来之不易的安稳和平。岁月静好,愿他们精神常在,忠魂永存!

一辆独轮车


李业兴

1940年8月20日至12月5日,为了粉碎日本侵略军的“囚笼政策”,八路军出动105个团约40万兵力,在华北战场的主要交通线上,向日军发动了大规模的破击战,史称“百团大战”。据史料查证,百团大战共计大小战斗1800多次,击毙伤日军2万多人。
发生在武乡县中部蟠龙镇关家垴村的关家垴战斗,是百团大战中的一个著名战斗。当时,八路军装备简陋,各方面条件都很艰苦,周边村民们听说八路军要与日军开战,特别兴奋,互相奔走相告,积极参军参战,支援前线上战场。武乡县韩北乡一带前沟、后沟、北上合、南上合、下合、石圪垤、王家峪、枣林等村都相应成立了支前小分队,参加到关家垴战斗中,抬担架、送伤员,送粮送饭送弹药,支援前线部队。他们有的用扁担,有的用肩扛,其中有一位村民叫李贵四,他会木工手艺,他就用自己亲手制做一辆独轮车来搞战勤服务。
说起这独轮车,还有一段心酸的故事让人回味。1938年4月,一天,黎明五、六点钟,八路军七六九团在武乡县韩北乡枣林村三龙庙前烧火做饭吃罢,沿沟进扒上襄垣县西营镇虎角垴村不久,有一股日军从襄垣县上来经西营一路追着八路军就杀进了枣林村。
这股日军一进村,没有发现八路军的踪影,咬牙切齿疯狂地见人就打,见东西就抢,要么就放火烧,胡作非为,见甚逮甚,杀人、捉鸡、牵牛,啥都不放过。村民是躲的躲,逃的逃,有的躲在土地庙神像背后,有的躲在煤清圪道里,有的躲在地窖里,有的沿沟逃跑,有的爬在圪渠里不敢出声,有的逃跑时见沟就跳,不管有多深跳下去再说,村里一时乱作一团。
房海林和李贵四刚躲在土地庙的神像背后,被一名日军发现了,日本人拿起枪就往房海林肚上捅了一刺刀,房海林“嘿呀”了一声,就紧闭双目靠在哪里不动了,日军转身走出了土地庙。躲在房海林背后的李贵四可吓的够呛,两腿直打哆嗦,半天还回不过神来。等日军走后,李贵四拉扯着房海林走出土地庙,见村里一片狼藉,村民死伤无数,让人看了很是心痛欲绝。日本人真心狠,把村里挑插(指破坏)成甚了,真是鸡犬不留一个,他把这一切看在眼里,记在心上,苦苦等待机会打日本鬼子。他一听说要打日军就很兴奋,很来劲,连夜赶制了一辆独轮车,第二天随枣林村支前小分队奔赴关家垴战场。
关家垴战斗是一场恶战。10月29日,彭德怀调集一二九师三八五旅、三八六旅主力、新编第十旅及决死一纵队各一部,将冈崎大队包围在关家垴高地。战斗开始打响,10月30日凌晨4时发起总攻。为解救被围部队,日军派飞机轮番对八路军进攻部队进行轰炸扫射。战斗打得异常激烈,双方鏖战两昼夜,八路军发起10余次猛攻。31日下午,关家垴战斗才结束。
支前小分队有的送伤员,有的送饭,有的送弹药,他们弓着腰奔跑在硝烟中,累了,啃口干粮、喝口水、就地打个盹,谁也不想落后,谁也不想停下脚步。10月30晚,李贵四推着独轮车与大家奔跑在沟壑纵横的山岭向前线送弹药,在枪林弹雨里,为了躲避飞机轰炸,独轮与一块石头相撞翻了,连人带车都滚下深沟里。支前小分队队长立马安排两人下沟寻找,其他人继续赶路,不得耽误送弹药。沟不太深,也有两三丈,从山坡上滚下来,跌不死也能跌伤,奇怪的是,李贵四竟然没事。他说:“他与独轮车一直没有分开过,几个翻滚掉入深沟,站起拍了拍身上的土,伸了个懒腰,感觉浑身一点也没事。”
李贵四被两名队员接上来,队长让他休息,换其他人送,他说:“我没事,还要继续送上前线。”队长抗不过他,也就依了他。李贵四就地一坐稍休息了一会儿,就又投入到送弹药队伍中。他把弹药送到战斗阵地,见抬伤员的担架不够用,就主动上前扶起伤员坐他独轮车。
在关家垴战斗最激烈的时候,轮流换人推着独轮车在硝烟里来来回回穿梭,送饭送弹药送伤员,发挥了它应有的作用。之后,每当村里号召为八路军送粮食、送物资时,李贵四就推着它积极参加,完成任务后,就把它放在一个房屋里,用杆草盖住不让别人碰它。李贵四很爱惜这辆独轮车,当宝贝放着,别人想用用都不行,闲下了就一个人拿块抹布抹一遍,静静的一个人看一阵。他临终前都忘不了看一眼独轮车,吩咐后人一定要把它传下去,保存好。
这辆看似普通的独轮车,在那段不平凡的岁月里,经历了烽火硝烟的洗礼,更见证了军民一心、同仇敌忾,战胜日本侵略者的豪迈气概,虽然它已经不再使用,但它将永载史册!

带血的刺刀


姜卫湖

“妈头”爷爷是武乡蟠龙胡峦岭村人,大名叫姜富全,在姜氏家族辈份最大,我叫他老爷爷,后辈的后辈都叫他老老老爷爷,老不过来了,就干脆叫祖爷爷,省的绕口。祖爷爷姜富全中等身材,胖墩墩的,上下中停一样粗,像个装满粮食的麻袋。他性格和善,为人正直,曾经结过一次婚,却打了一辈子光棍。
在抗日战争刚刚结束时,逃荒来到胡峦岭村奶孙俩人,奶奶60多岁,孙女叫喜鹊才13岁,喜鹊父亲是民兵,在解放胡峦岭战斗中壮烈牺牲了,母亲在逃难路上被日本鬼子的炮弹炸死了。留下孤孙寡奶,一路沿村乞讨来到胡峦岭村寻找烈士遗骨,胡峦岭村零散烈士墓好几处,最终也没有找到。奶奶哭的疯疯癫癫,神魂颠倒,没有办法。孙女喜鹊拉着奶奶白天乞讨活命,晚上住在废弃的麦糠窑洞过夜。35岁的姜富全担任村农协主任,尽力帮忙寻找,也没有结果。他一个人吃饱又不怕饿死小板凳,看见讨吃要饭的奶孙很可怜,吃了上顿没下顿,有时端着空碗几顿不见一粒米,喜鹊面黄肌瘦,头发蓬乱。姜富全心里过意不去,总要多做些饭给她们吃,一来而往,村上好心人就在中间介绍、撺掇、说合:“她奶奶,把喜鹊嫁给富全哇!吃个饱肚,留条活命。看看孙闺女牺惶的,早些嫁了人,有个依靠!”奶奶见姜富全老实又勤谨,又是村干部,就答应了这桩婚事,于是,择日典礼。
洞房花烛夜,人生三大喜事之一。喜鹊才刚刚13岁,按说正是上学读书的年龄,姜富全35岁,过去年代这已是人生过半,姜富全开始不同意,年龄相差太大,不合适,怕人们笑话,后来经不住村里人的打劝,也不管女方愿不愿意,大人说了算,姜富全也就马马虎虎同意了。那时结婚简单的不可想象,一令炕席,一盏油灯,一条黑白方块老粗布被子,这就是姜富全结婚的全部家当。
晚上客散,喜鹊当了新娘,坐在炕角,黑黑的小辫子扎上红头绳,穿了件半新不旧的红衣裳,洗了脸露出白彤彤的面容,五家共筹一点点胭脂搽在脸上,白里透红很是俊俏,瘦弱的脸腮没有笑容,本来十分灵俊的眼睛呆呆地显得很恐惧,蜷缩在墙角,把被子拽过来,身体周围堵成一道墙,警惕的眼神盯着昏暗的洋油灯,密切注视着姜富全,像一只兔子见到老鹰似的很惊恐,随时准备着逃跑的样子。姜富全自小家穷,父母早亡。1938年担任村青救会主任,同年入党,1942年担任游击自卫队侦察员、通讯员,整天除汉奸,打日寇,截物资,掩护群众转移,护送抗日干部出境,多次参加抗日战斗,一心扑在救亡前沿,从来没有想过谈婚论嫁这件事。今夜,洞房花烛,吉日良辰,姜富全满心欢喜,暗暗下决心,发誓终生喜欢喜鹊,保护喜鹊,让喜鹊过上幸福的生活,还要让他们将来出生的儿女上学读书……
姜富全想着甜蜜的心事,憧憬着美好的未来,心花怒放,喜上眉梢,送走最后一批贺喜的乡邻,快速收拾好碗筷,已到深夜。他脱掉从邻家借来的新布衫,大铁盆里冲了个凉快,看着喜鹊,心里即像猫抓一样不安,又像揣了只小兔子在蹦跳。姜富全上战场面对敌人的刺刀,勇猛的像头狮子;面对俊美的新娘软弱的像只棉羊,十个指头并不拢,浑身不自然。
他鼓起勇气摸着炕席上编织的人字形,一寸一寸的靠近喜鹊,刚刚触到被子边角,喜鹊突然杏眼圆睁,盯着他的胸脯和肚子,双手捂住半个脸,发出尖厉的刺耳声,嘶叫着:“哎!呀!走开!快走开!走开呀!走开呀!我害怕你的肚子!你的狗肚子!”喜鹊把被子抟在怀里,双手来回上下在空中乱抓,乱挖,又打又咬,极力阻挡着姜富全,不让靠近她的身体,哭声叫声拍打声划破沉静的夜空,传得很响很远………
姜富全吓得一愣怔,一骨碌从炕上跳到地下,油灯跳跃的灯焰几乎要熄灭了。喜鹊整个身体挤到墙角,好像在寻找缝隙要钻进去,吓成一团,抖成一堆。姜富全充满无比幸福和快乐的心情,胸膛燃烧的激情和希望,在嘶叫声中顿时撕的粉碎,木桩似的站在地下,不知道怎么安慰害怕的喜鹊,也不会安慰喜鹊。喜鹊用被子把整个身体裏的严实,一夜不合眼;姜富全幻想着最后的一丝希望,彻底失望了。他看着时灭时亮的灯花暗影,无限美好的遐想化为乌云。一对新人,相互对峙着,一个惊慌,一个意乱,煎熬着这个不寻常的花烛之夜。
第二天,村里人来贺喜,见姜富全两眼圈发红,无精打采:喜鹊头发飞奓,呆若木鸡。苦笑的姜富全提出要把喜鹊退回给奶奶,过去有好女不嫁二夫之说,奶奶疑惑的问姜富全原因,姜富全说,喜鹊年龄还小,以后找个年龄相仿的结婚吧!过去旧社会没有婚姻法规定,民俗退婚也不是很简单,一句话送回去就完事,娘家人还得通过村里几个上年纪的老妇人,查验身子,方可退婚;问喜鹊,喜鹊怯怯的说道,奶奶,姜富全肚子上有四个“妈头”像狗的肚子,我害怕,说着用手比划着姜富全肚子上“妈头”大小的疤痕和骇人的形状。
从此以后,姜富全再也没有娶妻成婚,也从不提他肚子上为甚有四个“妈头”的原因。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祖爷爷已经六十多岁了,肚子上长着四个“妈头”的事人人皆知。小时候我亲眼看见过祖爷爷的“妈头”,好奇的问:“祖爷爷,您怎么有四个妈头?”祖爷爷笑嘻嘻的,用大手掌上下摸一摸,说:“肚上这两个是我在和日本鬼子搏斗时,敌人用刺刀捅下的窟窿!差点要了命,当时幸亏遇到八路军十一连指导员罗树春和排长张庆和即时赶到双枪毙敌,我才从日本鬼子的刀下活过命来,我这一辈子最难忘的是共产党八路军的救命之恩啊!”
祖爷爷憨厚的面容变得很严肃刚毅。他回到窑洞里,从大衣柜取出一把锈迹斑斑的刺刀和一顶日本钢盔,认真讲述了他肚子上多出两个“妈头”的传奇来历。
1942年10月16日,太行三分区下达命令,有胡峦岭游击自卫队队长胡留锁、李峪王来法,配合八路军三营十一连一个排,在连指导员罗树春和排长张庆和带领下,任务是利用官道坡这个弯多崖高,居高临下,易守易攻的特殊地理位置,伏击敌人的运输队。
遵照连部指导员命令,我军民已预先埋伏在官道坡阵地。中午九时,从武乡方向来的敌人运输队进入伏击圈,我军民开展了猛烈的炮火攻击,密集的枪弹,铺天盖天雨点般袭击敌人的运输队,敌人遭到突然打击,死伤残重,晕头转向四处溃逃,所到之处不是踩响了地雷,爆炸身亡。敌人妄想返回李峪,王来法带领民兵早已埋伏在官道坡,埋下梅花地雷阵,退无后路,必死无疑;向东已被胡峦岭游击队控制,民兵早已作了好战斗准备;向南逃,埋伏在对面山梁八路军十一连指导员罗树春带领部队枪口正对准敌人的头颅;北方高地山崖上草丛里自卫队民兵姜富全、王青和等十几个民兵正在鼓足勇气,勇猛杀敌。我军民居高临下,四面伏击,敌人插翅难逃。姜富全埋伏在山顶蒿草,树枝伪装的战壕里,眼睛锐利,像空中盘旋的老鹰,清楚的监视着日伪军的行动。姜富全端着“三八大盖”,枪口对准敌人,二拇指不停的扣动扳机,弹不虚发,瞄的准,打得狠,每开一枪,嘴里报一个数:奶奶的!第三个,啪!又一声枪响,枪口冒着蓝烟,奶奶的,第四个,正在射杀的得心应手时,忽见两个头戴大钢盔,肩膀上飘动着大耳朵帽子的小鬼子,在硝烟弥漫的灰尘里妄想逃跑。姜富全纵身一跃,跳出战壕,就地弯腰,打了个滚,穷追猛击,大声吼叫:“小日本家,我操你奶奶的!往哪跑!”举枪扣动扳机,但子弹打光了,只好枪杆当棍打,徒手搏斗,两个小鬼子见一个民兵猛追,便猛然回头反扑,高举刺刀,红着眼睛直冲姜富全的咽喉。姜富全见鬼了来势凶猛,不敢大意,他跟枣烟魏名扬学了几招打狗棍招式,便擗腿后仰,顺势一个“海底捞月”两鬼子四条腿来不及躲闪,抢托就地横扫,打得鬼子脚腂酸麻,倒退丈外,破解了敌人的“珠联璧合”双刃封喉的致命绝招。姜富全年轻气盛,勇敢无畏,枪杆耍的风车转,步步刺杀;小鬼子左躲右防,双眼冒血,双枪两刃齐向姜富全腹部刺击。姜富全扎定马步,一招“马莲开花”,双手急速力挽双刃,锋利的刺刀紧紧攥在手心,用力使劲往外推,想来给“翻掌探海”不让刺刀刺入腹部;这两个小鬼子也不是吃素的,一招“金蛇吐舌”锋利的刺刀死死抵住姜富全肚子不松手,姜富全紧握刺刀,虎口受伤,鲜血从手指缝汩汩流淌,滴落草坡;鬼子见姜富全鲜血直流,一人难敌四手,如猛兽猎食,得意的狞笑着:“撕拉撕拉的!”用力猛刺,刀尖插入肌肉,火辣辣的疼痛,姜富全额头青筋鼓凸,顽强拼搏,心想,死也不能让日本鬼子逃跑,拉锯式来回抵抗,脚下蹬踏的尘土飞荡,拼杀的你死我活。正在这个极其危险的时刻,“砰砰”两枪,两颗子弹从空中侧面飞来,面目狰狞的日本鬼子,脑袋一歪,一股血柱喷射,突然翻着白眼珠子,应声倒地,两顶钢盔像落地的西瓜抛在荒草从中。带血的刺刀还紧紧握在姜富全手中,肚子上的两个血窟窿往外流血,衣襟像血水洗过一样,浑身血迹。姜富全在生死关头终于得救了。
原来是八路军十四团三营十一连指导员罗树春见姜富全跃出战壕,孤身斗敌,放心不下,吩咐一排掩护,指导员罗树春和排长张庆和冲下山头,及时赶到,只见姜富全和两鬼子拉锯式来回拼杀,情况十分危急,又不敢正面射击,二人分道合击,同时左右侧面举枪射杀,击中鬼子头颅,救了姜富全一命。罗树春即时检查伤口,立即撕开衬衫进行包折。姜富全忍着刺痛,感动的说;“谢谢八路军救我,如果你们不及时赶到,我真的支持不住了。这两把刺刀和日本鬼子的钢盔我要保存下来,我还要用这把刺刀杀日本家!”
这时民兵后勤担架队救护员也同时赶到。姜富全刀伤很重,所幸没有伤及内脏。当时医药缺乏,姜富全用民间土办法医治,几次感染,又重新治疗,伤口愈合后,留下的疤痕有茶杯口大,就像妇女们“妈头”的形状。

常河清的故事


程树宏

今年五一节期间,我节日闲暇,到老友常玉桐家闲聊,他是原医院退休职工,住在我的隔壁楼上,我们闲时总是在一块儿谈天说地。进了他家,只见他在拾弄一个旧盒子,把所有的旧物摊在茶几上。发现两张件很旧的棉布制品,一个是“青抗会会徽”,另一个是“立功证”,觉得好奇。便以很追逐的心情静静地聆听常玉桐介绍,才得知他父亲常河清叔叔的一些故事。
那是1944年秋天马上就要过中秋节了,武西县委、县政府遵照上级批示,对于盘踞在武乡西的南关守敌,给予集中力量打击,9月5日,武西县抗日县长王子清安排武西县组织民兵,与武东八区、武西五区民兵一道,由五区区长任志隆具体组织部署,袭击南关守守敌。9月6日晚,在大沿沟村边龙王庙召开武东八区贾书林和武西五区的郭正明、郭金山、杜书文、杜书龙、刘凯、周士林、杜文龙等20多人召开会议,由常家垴村民兵负责哨位和警戒。选择大沿沟村边,地理位置据于制高点,东、西和北面树木荫盛便于紧急情况撤离。沿村警戒,没有收到敌夜袭扫荡的情报。那天天气阴冷,放哨的刘应忠与大沿沟村的李姓民兵换过岗后,那个民兵遇到肚子不舒服,观察没有异常后,就去了玉米地里方便去了,还没有方便完,一下子从东、北两面窜出约四十多个警备队和鬼子,端着枪快步包围了小庙。二十几个党员,民兵负责人来不及反应就被敌人控制了。敌人把他们带到大路上,被百余敌围拢起来。在这紧急关头,大沿沟村的那个放哨民兵赶紧返回村,通知了村抗日村长。
9月7日凌晨天还没有大亮,区武委会副主任常河清与区长任志隆在区所在地神前村,得到这一紧急情况后,立即报告县长王子清,同时商讨营救方案。会上商讨的意见不一,有的人主张采取组织大队人马突袭,有的说通过内线人智取。常河清发言说:大家说的袭击办法,风险大,把握不好,一旦失败二十多人性命难保。巧取可以考虑,但是人数多,目标大,得有个完全之策。如果一两个人,目标不大,好办,得考虑充分,不宜鲁莽行事。得下大套把内线套死,不让他走舒缓余地,还得行事快速,不能让日本人掺乎进来。增加营救难度。
说到这里,县委书记和县长都点头,觉得有理。县长王子清听得正兴,接着说:快说说,具体呢?
常河清在催促下,才继续说道:“大家信任的话,我亲自到段村跑一趟,段丙昌是我的石匠师兄,我们同在俺村宋炳仁那里学徒来,或多或少得给我一点师出同门面子。可是……”
县长一听“可是”,又问有什么困难?常河清说,“不给段炳昌一点压力,怕他不肯出力。”于是,就建议紧急通知聂村党组织靠实的人,把段丙昌母,紧急控制后转移别地。一定要做得保密。仔细安排聂村的党员密探段丙昌家里附近是否设立了警戒,不行我亲自去一趟。利用我们的老关系为妥当。
会议作了决定,首先乘快骑,来到聂村临近的马圈沟,派人把聂村党员段怀奇、李水金召集到场,了解了一些段丙昌家最近情况,在常河清主任的亲自到场情况下,给段母编了一个谎言,顺利控制了段母。又用马匹把段丙昌母亲秘密转移到西黄崖村一个偏避土窑洞。
完成了这个任务,大家才稍微有舒缓,一路奔波后,也觉得肚子里咕咕叫,就近吃了一口便饭,时间刚刚过了早饭点。
吃罢饭,天懵懵暗了下来马上就要下雨。县长王子清心烦焦急,生怕这个任务生出变化,马上又派出两匹马接印,早早来到马圈沟村边荫蔽的树林里。
到了段村城门,看到一下子岗哨增加了,荷枪实弹,盘查询问,没有特殊情况,很难进入城内。一看到这种情况,区长任志隆觉得困难了,对常河清主任面露难色,怎么办?
常河清镇静地走过去,从兜里掏出了良民证和一个药方子,对门卫岗哨兵说:我是警备队张成海队长的表弟,我的姑姑病了,大夫看了给开了药方子,其他地方抓不全,这才来这里送给我的表弟成海,让他赶紧把药弄全,我还得带药回去呢!要不你进去通报吧,我等他出来。病人吃不到药耽搁了生命是大事,哨兵听了也不敢拖延,便随常河清一行两人进去找张成海。
因为是熟人,张成海知道来者不善。忙支走哨兵,把事情原委讲清楚后,张成海也是面露难色,说到:我知道你又给我找困难的,可是事情涉及到的人数多,我一个人不敢承担,段师长知道了不好交代。常河清说,你可以带我去见段师长,八路军已经把他母亲绑了,他要同意就换人,不同意只能鱼死网破。就这样伪师长段炳昌也只好默认。这样张成海才出了个计策,吩咐说:你们赶快回去,把村里的人乐器家什赶紧送来,就说这些人不是共产党、不是民兵,是村里新组织的一个乐班子,他们在练习练习乐器,因为声音大,怕影响到村里人,才移到庙里,离村远一点。都是附近村的人,不是亲戚也是相好的。
就这样,在疏通好营救关节后,二十多名党员民兵安全脱险。段丙昌的母亲也放了。直到段村解放,通过常河清主任的积极参加,始终没有把隐蔽的这条线断了,为顺利解放段村,减少伤亡,最大保护自己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泛黄的油印捷报


王 刚


油印打进勋欢据点的捷报


在参观梁松筠红色藏品展时,一份泛黄的油印《捷报》赫然映入我的眼帘。引起我的特别注意,是因为这份《捷报》中战斗的发生地,就在我们武乡故城镇勋欢村。在众多的展品中,其实它并不起眼,只有约32K大小,而且还星星点点的布满了不少岁月留下的破洞,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那段烽火岁月……


1940年日军侵占段村后,武乡被分割为东、西两块。为便于领导对敌斗争工作,划为武乡、武西两个抗日县。素有“武乡粮仓”的故城川,就坐落在武西县。1945年夏,在这块平坦而肥沃的土地上,成片成片的麦田满眼金黄。一阵风吹来,便仿佛金色的海洋,麦浪连绵,此起彼伏,风中充溢着沁人心脾的麦香,好一片丰收的景象!


然而,眼瞅着这丰收的景象,这里的老百姓的心底里却高兴不起来。从1939年日本鬼子侵占白晋铁路踏上这片土地后,这里就再没有了之前的安宁日子。日本人成了“太上皇”,做啥事也让人伺候着,稍不如意,非打即骂。日本鬼子依托白晋铁路作为据点,隔三差五地结队出来,不是抓丁做劳工,就是扫荡抢东西,烧杀抢掠,奸淫强暴,无恶不作。老百姓恨死了这些恶魔!每到的夏收、秋收季节,都要出来抢粮食,如今这丰收的麦田,慰藉了百姓耕作的辛劳,同时也助长了敌人的贪婪,能不能都收回来,还是个问题。


武西县抗日政府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为保卫老百姓夏收,收获劳动成果,认真分析了当前的敌我形势,决定开展保卫夏收斗争。由决九团和武西独立营相互配合,对白晋铁路沿线的敌人进行打击骚扰,粉碎敌人的抢粮计划,同时组织群众进行抢割抢收。


在此简单介绍一下决九团。决九团全称为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第三纵队第九团,是抗战中较长时间驻在武乡县的一支英雄部队。1943年前,在武西山交沟、故城、义门一带驻扎。在当地发动群众,组织地方武装,曾多次深入游击区和敌占区,袭击敌人据点,深得群众拥护。1942年,在地方武装配合下,进行了狮则沟截粮战斗,又带领民兵,打掉了敌人在城西大门口的马牧炮楼。1943年敌占蟠龙后,奉命参加了著名的蟠武战役。1945年曾先后在武西拔掉牛寺、东良、故城等据点,俘敌百余人。


7月10日晚上,伸手不见五指,天地一片漆黑。微风轻轻吹拂,夏虫在嘤嘤鸣叫,周遭一片静谧。突然一声清脆的枪声划破了夜空,这是决九团在向勋欢敌人据点发起总攻的信号。霎时间枪声骤起,火光染红了天际。勋欢据点外喊杀声四起。选择奔袭勋欢据点,是经过一番考虑的。勋欢,位于白晋铁路线上分水岭火车站和南沟火车站的中点,攻击这里,既有利于我集中力量打击敌人薄弱环节,也可以对敌人白晋铁路造成威胁,起到极大的震慑作用。


夜战是我们八路军游击作战的拿手好戏,更何况我决九团作了充分准备,战士们又斗志昂扬,奋勇争先。战斗进展非常顺利,在我军战士英勇进攻下,勋欢的敌人不断后退,惶恐不安,一片混乱。随着一个个日军和伪军在枪炮声中倒下, 20余名敌人被吓的龟缩在了一栋屋子里,在“缴枪不杀”的喊声中,举着双手走出了屋门。至此,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就胜利结束了这场战斗。


九团政治部、武西县指挥部连夜撰写文稿、刻制蜡板、油墨滚印,迅速将这一胜利的消息向外传送。捷报全文如下:


保卫夏收中我军打进勋欢据点


生俘日伪军二十余名,击毙日伪军五名,缴获制弹筒一个,步枪十余支,电话机五部


我军在保卫夏收中,积极活动,屡挫敌锋,为了较大胜利,更进一步的打击敌人抢麦计划,于七月十日突挺进白晋路,是夜勋欢据点为我一举攻克。据初步统计,击毙日军四名,伪军一个,生俘日军一名,伪军廿余名,缴获掷弹筒则一个,步枪十余支,冲锋枪一支,子弹一箱,其他胜利品一部。该据点设备大部为我摧毁,我军已胜利完成任务后,安然返回原地。其详情待报。


九团政治部、武西县指挥部


七月十一日


夜袭勋欢据点这一战,彻底打乱了敌人的夏季抢粮计划,沉重打击了日伪军的嚣张气焰,进一步瓦解了日伪军的精神斗志,同时,有力地保卫了故城地区的夏粮抢收,极大地鼓舞了根据地军民抗战必胜的信念。



火种


赵俊矗

在民间收藏家籍贵先先生处,看到一粗糙的小盒子。这盒子约有5厘米长、4厘米宽、1、5厘米高,表面污脏模糊,上面的字画一点也看不清楚。打开盒子,里面空无一物。通过触摸感觉到这是一只纸做的盒子。我们急切地想知道这盒子的用途,籍先生介绍说这是个火柴盒,是抗战时期革命干部魏效泉留给丰州镇山羊垴村村民张国书的。
1942年,抗日战争处于最艰苦的时期。日本鬼子实行“三光”政策,他们不仅烧杀,而且还抢掠,抢掠粮食、耕牛等贵重东西,甚至把老百姓日常所用的针头线脑,都劫掠一空。山阳垴村地处武乡县城南部,是一个离日军据点十多里远的小村,也经常受到日伪军的侵扰。老百姓不仅粮食不够吃,就连基本日用品也严重短缺,用于点灯烧火的火柴就成为最紧缺的物品。好多人家做饭时只好相互到邻家用麻糠借用火种,甚至有时各家的火都熄灭了,还得到处村有火柴的人家远道取火。为了保存火种,他们常常提上两只洋铁桶,桶里装满麦糠,从有火的人家取上火种后,点燃一只桶里的麦糠,燃烧一阵,就会剩下一堆冒烟的灰烬。这些灰烬里再放入一些麦糠,一吹又能烧出火苗。他们提上两只桶急忙往家赶,看看火欲熄灭时再添入一些麦糠燃烧一阵,增加些底火,直到回家,就这样利用这远路取来的火点火做饭。由于这火来之不易,分外珍贵,有人就把这火珍藏起来。如何珍藏?其实还是一个笨办法,就是把做过饭的灶火里,再添加些柴禾或麦糠之类,让那火既不充分燃烧,也不彻底熄灭,一直处于冒烟状态。等到下一顿做饭时,再把火吹燃。
一天,村民张国书家里来了一位客人。这客人就是他的妻弟魏效泉。魏效泉本是丰州镇张庄村人,十五岁参加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开始从事革命活动,后加入中国共产党,成长为一名以身作则、关心群众、受人赞誉的好干部。当时,魏效泉正担任襄垣县委书记。他积极领导抗日救亡运动,开展军民生产自救,并不断的发展地下党组织,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这天,魏效泉从襄垣带着两名警卫人员,骑着一匹枣红马,来到了山阳垴他姐姐家。姐姐坐月不久,一来是看看姐姐,二是联系武乡独立营,准备联合攻打白晋铁路。当他到了山阳垴村时,已经是后半晌了。村子里异常安静,除了几个放哨的村民外,大部分人都依然像平常一样静静地呆在家里,随时保持着警惕,一旦日本鬼子侵扰,就要赶紧躲藏逃难。魏效泉悄然来到姐姐家的院子,兵荒马乱年代,姐弟见面后免不了痛哭流涕互诉衷情。魏效泉通过和姐姐的谈话,更多的了解了村子里人们的生活情况和敌人侵扰情况。老百姓生活的艰难困苦勾起了他的无限同情,日本鬼子的残暴恶行激起了他无穷怒火,更坚定了他力争团结更多的人把敌人赶出去的信心和决心。
时间过得真快,不觉天已擦黑。魏效泉和姐姐一家的知心话儿一时难尽,但还有更重要的事需要他做,所以他心里着急想尽快结束谈话。姐夫苦言挽留,一定要让他们吃了饭再走,并赶快去吹火做饭。火灶里的底火由于时间过长,一时难以引燃柴禾。魏效泉看到如此情景,就随手拿出了自己身上装的半盒火柴,给了他姐夫张国书。火柴一擦即着,熊熊的大火燃起来了。张国书赶紧下米煮粥。
趁这空闲时间,魏效泉赶紧到他姐夫的一户邻居家。这家有个二十岁的年轻人名叫张向明。张向明自小聪敏伶俐,又读过不少书,尤其是一些马列主义的书,思想更加进步,通过组织考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也成为共产党、游击队的联络员。魏效泉就是通过他与武乡独立营联系,并把信件交给他,确定回信的时间和接收地点。
黄昏时分,魏效泉离开了姐姐家,赶回襄垣。没多久,襄垣独立营与武乡独立营联合,在虒亭一带袭击白晋铁路,破坏铁路两公里。也在这次战斗中,魏效泉因劳累半路晕倒,不久就病逝了。
张国书夫妻从那次之后再也没有和弟弟魏效泉见过面。当他们听说魏效泉去世的消息以后非常悲痛,心里永远记着他留下的那盒火柴。里面的火柴虽已用尽,那个盒子却一直保存着。那个盒子已不是一个普通的盒子,而成为星星燎原的火种。

一枚未爆的航空炸弹


王刚


在籍贵先先生抗战博物馆的馆藏文物中,有一枚没有爆炸了的航空炸弹。这枚航空炸弹是籍贵先先生多年前在武乡县关家垴村一个农民手中收藏到的,炸弹锈迹斑斑通体黝黑,尾翼略有朽损,沧桑的容颜,见证了日本侵略者劣迹斑斑的罪恶,也见证了关家垴上那段悲壮而辉煌的历史。
在1940年8月20日,八路军发起了震惊中外的百团大战,主要任务破坏日本侵略军的交通线,并摧毁其深入抗日根据地的主要据点,打破敌人的“囚笼政策”。至10月,八路军参战各部基本上完成了总部赋予的各项任务,取得了重大成果。八路军总部决定结束百团大战第二阶段的作战。
自战役打响以来,在八路军连续大规模破袭和攻击下,华北日军损失惨重。让一直想在华北有一番作为的日军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多田骏接连“出丑”,不禁恼羞成怒,叫嚷着要给八路军加倍回击,要活捉八路军副总司令彭德怀、八路军副参谋长兼前方总部参谋长左权等领导人,彻底摧毁八路军的抗日根据地。于是,调动数万日军向我华北抗日根据地开始进行报复性“扫荡”。百团大战也由进攻作战阶段转变为反扫荡作战阶段。
日机在关家垴战斗时投下的航空炸弹


残暴成性的日军在“扫荡”中,异常残酷。见人即杀,见屋即烧,见牲畜和粮食即抢或焚毁,水井用后封埋或下毒,就连老百姓日常用的锅碗瓢盆和农具也要全部砸碎砸烂。日军企图将抗日根据地完全变成焦土,以挽回其惨败的面子,稳定其业已动摇的军心。抗日根据地许多村庄被日军放火烧成灰烬,片瓦无存,其状极惨。
日军的残忍与暴虐,更加激起了八路军和根据地人民的愤慨。他们铆足了劲,准备着,寻找着机会……
机会终于来了。10月下旬,日军三十六师团冈崎大队一路搜寻,妄图一举端掉我八路军总部。瞎打乱撞来到了黄崖洞兵工厂。黄崖洞兵工厂是八路军总部在华北敌后建立的最大的武器生产基地,曾被朱德誉为八路军的“掌上明珠”。接到日军进犯黄崖洞兵工厂的报告后,彭德怀立即命令部队赶往黄崖洞打退日军的进攻。日军见八路军大队人马来援,放了一把火后便匆匆向西流窜到了左会、刘家嘴一带,在根据地军民的袭扰之下,惊恐未定的冈崎队长便想夺道退至武乡,撤回沁县。
机会稍纵即逝!根据地人民早就等着狠揍鬼子一顿了,既然来了,哪儿能再让小鬼子溜回去。彭德怀决心消灭这队鬼子兵。随即,与左权等人研究制订具体的作战计划。紧急调拨在武乡休整的一二九师所属部队三八五旅、三八六旅、决死一纵队等进行围堵。
22日,冈崎察觉到形势不妙,便连夜逃窜武乡县蟠龙镇关家垴村,抢修工事,企图凭险顽抗,等待救援。
关家垴位于太行抗日根据地的腹心地区,这一带山岭起伏,沟壑纵横。关家垴是群山环抱的一个高高的山岗,山顶是一块方圆几百米的平地。其前有深沟后有陡壁,东西两侧都是坡,可谓易守难攻之地。
为了坚决消灭这股日军,29日下午,彭德怀赶到了石门村,作了动员讲话:“没有路条,就不能让他们走掉!”,并亲自坐镇指挥。
30日凌晨4时,指挥所发出了总攻击信号。一队队八路军战士,怀着满腔热血,呼喊着“冲啊!”“杀啊!”奋不顾身地扑向敌人的阵地……
由于地形复杂险要,日军武器精良,八路军每攻下一个火力点、每一块阵地都要付出不小的代价。日军虽然伤亡不小,但没有撤离逃跑的意思。很显然,他们知道,一旦离开关家垴这个极具地利优势的阵地,就必然会遭遇被八路军全部歼灭的命运,于是利用关家垴的有利地形,顽强抵抗,并拼命地用电台向长治、武乡、辽县的日军呼救求援。
上午9时左右,日军从长治起飞的数架飞机,飞到了关家垴上空。盘旋几圈后,一个俯冲下来,抛下了一串炸弹。“轰!轰!轰!”地面掀起了阵阵尘土。“哒哒哒,哒哒哒哒”抛完了炸弹的日军飞机更加贴地飞行,用机枪对进攻关家垴的八路军战士进行疯狂扫射。关家垴地方狭小,地面也没有躲蔽之处,八路军进攻部队没有好的隐蔽之处,也没有有效对付日军飞机的武器装备,不少的战士纷纷倒在了日军飞机扫射和轰炸下,给进攻作战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经过一天的激战,到第二天八路军虽占领了部分日军阵地,消灭了不少日军,但剩下的日军仍占据着关家垴、柳树垴两地的主要阵地。日军的飞机依然在关家垴上空轰炸、扫射……
八路军一面阻击从武乡、辽县、黎城出动的3000多名日军救援部队,一面重新组织兵力对关家垴和柳树垴的日军发起进攻,力争尽快结束战斗。在即将全歼守敌时,驰援日军逐渐逼近了关家垴,指挥部下令全军撤退。
日军冈崎大队用过的变压器


关家垴一战,冈崎大队500余人被我歼灭殆尽,有力地打击了日本侵略军的嚣张气焰,振奋了我太行区根据地全体军民的战斗精神。
多年以后,关家垴村农民在田地劳作时发现了这枚航空炸弹。之后,又有幸被籍贵先先生收藏,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使我们在80年后的今天得以一睹真容,重温那段峥嵘岁月。

一张选民证


郝雪廷


这是一张武乡第一区关家垴村村民霍毛孩珍藏下来的选民证,质地为麻纸,长宽尺寸为8.5×7.5cm,保存完整,证面刻版印刷黑色文字,为表格状,表头“选民证”三字为从右至左排列,其余文字均为从左至右排列,空格内用毛笔手工填写。证面盖红色印章,印章字迹已经难以辨别,发证时间为民国三十四年(1945)二月十五日。
这是我母亲留下来的文物。小时候常听母亲讲抗战时的故事,特别是翻箱子时,翻出这个选民证来,总会发一番感慨,母亲讲这是她的第二张选民证,发第一张证是在1941年春,那时她刚刚18岁,可惜第一张战乱时不慎丢失了。母亲对选民证的回忆,讲的点滴入微,每次也总让我听的入迷,这些故事我也就记了下来。
关家垴村是个几十户人家的小山村,那年春天,抗日政府号召发动搞民选活动,通过民主选举,来推选出村政委员会和村长,还要选举出席晋冀鲁豫边区临时参议会的参议员。
村干部能通过选举产生?当时村里人真不敢相信。当然,在八路军来到武乡以后,各地相继组织了农救会、青救会、妇救会等,后来成立了抗日政府,大部分干部还是穷苦人中的佼佼者,是为农民办事的,是抗日的好干部,但也有一些坏人当了干部。
抗日区政府派人到村里来进行认真的组织和宣传,挨家挨户地动员。可是,许多村民对这个选举都表现的冷淡,怎么可能想选谁就选谁呢?后来,还是有些胆大的人说出了心里话:“说是民选哩,可有些厉害人咱惹不起,选的时候谁敢不选人家?”这话中的“厉害人”,就是指象《小二黑结婚》中“金旺”一类的人。
区政府的人了解到这个情况以后,经过研究,又一次广泛宣传,说村民想选谁就选谁,不会让候选人知道你选了谁。可还是有人提出了问题,“大家都不会写字,虽然候选人不知道咱选谁了,可咱得用村里的先生来帮助写选票呀,要是先生告诉人家咱没选,保不准要被报复的。”区政府的人又解释说:“这个请大家放心吧,抗日政府已经考虑了,村里人大部分不会写字,咱就用从陕甘宁传来的办法,豆选。”
啥叫“豆选”?就是让候选人一排坐下,在每个人的背后放一只碗,选民手里拿几颗豆子,你同意选哪一位,就在谁背后的碗里放一颗豆子。最后统计各人背后碗里的豆子数量来决定谁当选。
这种选举方式简单易行,可以避免候选人对选民意志的影响和操纵,可以充分地体现民意。不过,有些村民还是担心,怕别人知道自己将豆子投给了谁,还是说,豆子扔在碗里会有声音,咱走过人家的背后,碗里没声音,就是没投人家,以后报复怎么办?为了让所有选民都能够放心地投下自己那一颗神圣的“豆子”,区政府的人又想出了一个办法,选民选举时可以拿一只筷子,走过每个候选人背后都要敲一下碗,想给谁滴豆子,就是敲碗的同时,把豆子滴进碗里,这样你投不投他的票,碗都有声音。这一招果然灵验,村民们喜笑颜开,有人投时还用长袖子挡着,不让别人看到投到哪个碗里。正是由于采取了适应山村农民特点的民主选举,太行区的广大农民群众焕发出极大的参政热情,选举成为一种自觉行动,许多很少出家门的小脚女人,都来到选举现场,母亲说到这里显得很自豪,她也是这样去参加选举的。通过这样的选举,果然让大家信任的人当上了村干部。


老百姓们真没想到,一张小小的选民证,给予了大家这样大的权利,居然能选举出绝大多数群众满意的人来当村干部。于是,这样一首歌谣,在太行山村流传开来:“金豆豆,银豆豆,豆豆不能随便投。选好人,办好事,投在好人碗里头。”


选民证代表了选民的民主权利,母亲就当作珍宝一样珍藏起来,和外祖母传给她的一副银手镯包裹在一起,可见是多么贵重。可是,1942年腊月二十三,日本鬼子突然来“扫荡”了,村里放哨的民兵接到联防村传来的消息,赶紧通知群众转移,村里的男人都去野外与敌人打游击,女人把家里的东西都藏起来,当时那叫坚壁清野,母亲把她认为最贵重的手镯和选民证,还有几件衣服包成一个小包袱,挎在胳膊上就往躲反洞里跑。可她刚出门,见敌人已经进了村,有的在牵牛,有的在砸门,有的正在抢东西……村里乱成一团。这时,一个伪军过来一把拽住母亲的包袱就要抢,她死活不松手,那敌人便用刺刀割断带子抢走了包袱。母亲为了保命,只好跑走了,那个被她视为珍宝的“选民证”也就这样丢失了。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春,太行区再次组织民选,她也领到了第二张选民证,在选举结束后,她便将这张象征百姓权利的选民证,包了又包,裹了又裹,珍藏起来。此后数次搬家,许多老物件都丢弃的不知去向,唯一保存下了这张选民证。



责任编辑:张书鹏

文章来源: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彩塑艺术专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