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 董方军:艺术馆《墨》的“世界美学”

来源: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时间:2024-06-06  浏览量:22

在山东淄博沂源县沂河源区域,藏有一处“桃花源”。
曾操刀设计了戴高乐机场、中国国家大剧院等国际知名城市建筑的设计师保罗·安德鲁,将艺术人生最后的作品留在了与故乡远隔重洋的山东农村。
“我一生忙于城市建筑,我要把最后一个作品献给中国的农民”。
这位建筑大师,将他的国际美学观带到了沂河源乡村,这也成了这位建筑大师一生中最后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农村题材的作品。
当地时间5月2日,2024年法国巴黎国际博览会中国展区内举行了一场美丽乡村日活动,现场邀请到了保罗·安德鲁先生的遗孀,法国当代著名诗人、作家娜蒂·安德鲁女士;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砚文化艺术专委会主任、沂河源田园综合体项目发起人、砚文化研究会会长董方军;保罗·安德鲁团队成员、华裔知名女性建筑设计师张芃子等出席活动,通过微纪录片、建筑模型展示、照片、乡村特产展等,讲述中法民间交流和山东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成果。


娜蒂女士在现场用自己独特的理解,阐释和解读了保罗先生生前对沂河源项目的深情倾注;这一次,她还把一些珍贵的私人物品,如保罗的院士服、工作钢笔、奖章与建模图等送去了山东沂源,用来丰富保罗与娜蒂之家的陈列展品,为这处沂源小院增添生活气息。
董方军介绍,在保罗眼里,山东沂源的这个小村庄,和他的故乡法国波尔多有些相像。在这位法国友人看来,不管是在法国还是中国,文化的根基都在乡村。而在农耕文明源远流长的中国,乡土情怀也是中国人不可割舍的情感羁绊。沂源的这处“艺术活化乡村”项目,恰恰是在中华文化与法兰西文化、乡土文化与当代生活中找到了一处连接点。
一、 文化味与乡土味和谐交融
据山东财经大学乡村振兴学院副院长张凌云介绍,保罗为沂河源田园综合体设计的地标性建筑、名为《墨》的艺术馆,设计灵感来源于董方军所熟悉、热爱的砚文化,因此,这里不但是东西方文化融合的代表,也凝聚了二人之间的深厚友谊。

 


《墨》占地1500平方米,距离附近的村庄大约有10分钟的车程。为什么要远离村庄?
保罗认为,未来的乡村要留有发展空间,要让村庄保持村庄的宁静,而这一点考量,也与“千万工程”理念中“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体现农村特点、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等特点的表述不谋而合。
除此之外,保罗在龙子峪村南侧一个山谷里设计的“观天台”,也体现了其对保护村庄主体、对“天人合一”理念的追求。在这里,他选定了远离光污染的位置,并利用声学设计扩大沂河发源地的汩汩流水声,上可观星辰,下可闻流水,由此蜿蜒而下的沉思小道,通过植物的四时变化呈现自然之美,为人们创造了一处可全身心沉浸于此的“桃花源”。
注入创意、留住乡愁,乡村建设中文化味与乡土味的和谐交融,中法乡村美学在沂源找到了一个“最大公约数”。
二、艺术“点燃”乡村
除了保罗·安德鲁,沂河源田园综合体项目还邀请到了北川富朗、安藤忠雄、草间弥生、宫岛达男等世界知名的设计师、策展人等驻村创作,不但以当代设计“活化”了村庄自然风貌,更“活化”了村民精神面貌。
从过去老屋空闲、老人留守,到如今青年还乡、参观研学的人流不断涌入,在董方军看来,沂河源田园综合体项目最重要的是解决了乡村振兴发展过程中“缺人”的问题。随着资金投入、艺术创作、产业振兴在沂河源区域的不断扎根落地,50多名回流村民加入到山东桃花岛艺术乡村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参与家乡建设,65岁以上的老年人在当地可享免费午餐和晚餐,土地流转、劳动采摘等带来的收入,也让村民鼓起了钱包。
于村民而言,对未来心里有谱,对生活眼里有光。
三、 文化振兴与产业振兴互为表里
让乡村地区实现人、财两旺,农文旅融合发展是为乡村发展赋能增值的新引擎。陆续入驻桃花岛田园综合体的企业,不但为村民带来了在家门口就业的机会,更以循环农业等形式践行着可持续的发展理念。
如沂源县良好的苹果种植基础,为菌棒生产提供了很好的苹果木屑原材料,菌菇企业七河生物生产的产品目前已远销海内外;而待菌子成熟采摘后,废弃的菌棒又能用作苹果生长养料,提升了资源利用效率。据报道,沂河源各类产业可实现年收益9000余万元,直接、间接带动1500余人就业,周边村民年人均增收1.2万余元。


如果说乡村艺术是吸引往来旅客驻足的“磁力场”,那么高附加值的稳定产业就可以说是提供了让人才在乡村向下扎根、向上生长的广阔空间。
在这场吸引了世界客商的国际化展会上,兼具中式韵味与国际审美的沂河源乡村又一次与巴黎打了个照面。从遇见,到遇“鉴”,东西方文化在山东的乡土实践中交融互鉴,以一个新的美学地标标记了中法民间交往的一次友好牵手。

责任编辑:张书鹏
文章来源:聚砚斋
上述文字和图片来源于网络,作者对该文字或图片权属若有争议,请联系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