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 陈劲松:基于在地文化的民间工艺教学实践与教学改革

来源: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时间:2024-01-04  浏览量:193

2023年10月21日,首届全国工艺美术教育大会院校长论坛在福州大学鼓浪屿校区隆重举行,云南艺术学院副校长陈劲松应邀出席院校长论坛,并以“基于在地文化的民间工艺教学实践与教学改革”为题,做主旨演讲。



陈劲松讲到:
一、中国工艺美术发展历程


中国艺术研究院工艺美术研究所邱春林研究员,他用了十二个关键词概述新中国工艺美术的发展历程。


新中国工艺美术教育有几个关键的转折点,1954年正式设立本科工艺美术专业,1998年更名为艺术设计专业(研究生教育层面叫设计艺术),这时,传统的工艺美术专业本科教育没有了。直到2011年设计学升格为一级学科后,教育部的学科专业目录上又重新出现工艺美术专业。去年9月13号,国务院学位办和教育部联合发布新的学科专业目录,设计学进入交叉学科。近几年,高校对工艺美术的研究又逐渐增多,借用山东工艺美术学院董占军校长的话“当下工艺美术教育的研究是侧重于历史的研究和文献的研究,对当下以及未来的关注和把握是远远不够的。”


今天大会的主题非常有意义,“面向新时代的工艺美术教育”,未来中国工艺美术的发展要紧跟社会形势,向社会释放它强大的文化服务能力。


著名的工艺美术家、工艺美术教育家庞薰琹先生1980年在《装饰》杂志发表“论工艺美术和工艺美术教育”文章。庞先生指出:”过去的二十多年中,世界范围的工艺美术有很大发展,发明了不少新的材料,创造了不少新的制作技术,同时也创造了不少新的艺术表现手法。工艺美术已经跨进美术与科学结合的时代,它为人类生活的现代化作出一定贡献。”同时庞先生还提出“我们从事工艺美术工作的人,自己也需要冷静想一想,在今后的二十年中,自己能做些什么,应该做些什么。”“全国的工艺美术院校,开办哪些专业,也应该全面安排一下。不要因人设事,要根据地方、地区的需要。”庞先生还反对通用教材的,应发挥各自的长处,提出要改变教学方法来适应专业的需求。庞先生主张要有先进的科学技术,又要保护手工艺。他说,”一方面维持原有的国际上已经流行的风格,同时也要创造我们自己民族风格的新设计。”也就是中国的风格。”要把新产品的设计、试制工作与科研工作、教学工作结合起来。”遗憾的是在较长的一段时期,我们的工艺美术教育与庞先生的这些愿望期许存在较大的距离。


今年5月,《装饰》杂志主编方晓风先生策划了“毕业设计·工艺美术”专题,邀请了全国6所有工艺美术专业的代表院校,云南艺术学院有幸的成为六所之一参与了相关活动。六所院校分别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各自结合自身的教学传统和地域性资源,都有较为明晰的着力点和发展方向。令人高兴的是,毕业作品中普遍具有的时代气息,显示出了勃勃生机,也让我们看到了自身文化强大的生命力。不少院校都注重与产业、产区的合作,既有较为艺术化的作品,也有产品化的实践,甚至已有不错的市场业绩,从中也可感受到当下中国社会强劲的文化需求。工艺美术的发展可谓正逢其时。


方晓风先生总结这次专题活动时提出,“毕业设计是一个缩影,从中我们既可看到当下工艺美术及其教育的发展变化,也可重新思考工艺美术教学在设计学学科体系中的价值和作用。”他说期待工艺美术专业和其他设计专业更深度的融合,这是民族复兴有效的途径。


二、云南艺术学院工艺美术教育发展历程


通过今天的大会,我也把云南艺术学院在工艺美术教育四十年的历程向大家做一个简要汇报。云南特殊的地域环境造就生物多样性,所以孕育了多彩的民族文化,传统的工艺资源非常丰富。


1、专业、课程建设历程


云南艺术学院1984年在美术系开设了工艺美术专业,1986年成立工艺美术系,同时成立了“星火工艺美术厂”,实现教学、实践、市场相结合。多年后工厂关闭,工艺美术专业也随之消失,转化为今天的视觉传达、环境设计等专业。2000年,在我的建议下,学校开设了艺术设计专业民族民间工艺与旅游商品设计专业方向,之后学科升格,专业方向对应调整成为今天的产品设计专业(民族艺术与设计方向)。


2000年开始我们针对云南的民间工艺文化进行系统调研,选择具有代表性的15种特色工艺文化进行深度研究,编著《云南特色民间工艺》特色教材,填补民间工艺教材的空白。2008年启动《云南特色民间工艺系列丛书》15册的调研及编著工作。


经历了基于云南特色民间工艺文化的“旅游商品设计”、“民族民间工艺与现代设计”、“非遗与文创”、“手工创造基因与文化基因”等迭代探索,我们逐步建立了一套基于在地文化的特色民间工艺设计教育模式。把四个语境“文化与情感、造物与制境、自然与生态、地方与世界”贯穿在教育的过程中,按照这个逻辑建构专业课程体系。


产品设计专业基于手工艺文化研究应用,从道、理、法、技几个要素(道指文化;理,指文献、材质、族群环境;法,指田野、设计、视野、市场;技指工艺、表达和数字化。)逻辑展开,形成教学知识的架构。

人才培养的职业愿景是:“新”生活美学设计者、高情感产品设计师、民族民间工艺传承者、设计与文化研究者、公共艺术从业者、文创品牌创始人。


把《图案基础》、《图案研究与设计应用》等传统课程又重新回归到我们的教学体系中。另一方面,针对社会发展的需求,新增《生态环境可持续设计》、《东南亚手工艺文化导论》《为生活而设计》等新课程。


2、搭建协同创新平台


2009年至今持续开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进课堂”系列教学实践活动,积极协同政府职能部门及社会资源,搭建了非遗传承保护基地、特色旅游产品研发中心、校地合作民族文化主题创意活动等平台,改革创新,服务社会,让人才培养接地气,学生设计作品越来越贴近生活。
通过务实的田野调研,与云南特色民间工艺代表性传承人、工艺大师协同,建立了一整套能展示云南特色工艺流程的手作实验教学系统,打造了10个基于云南特色民间工艺文化的教学实验室挂牌了多位云南特色民间工艺大师工作室。同时不断配备先进的现代化产品设计研发设备。如三维打印机,三维扫描仪,数字化雕刻机、模具喷蜡铸造机、动态捕捉仪等现代数字化产品研发系统。


2015年被文化部遴选为首批“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高校;在2017年,与大理州、中央美院共建“大理传统工艺工作站”;2018年获国家艺术基金项目“云南传统金属工艺创新人才培养项目”,2019年获 “云南翡翠雕刻艺术创新人才培养项目”。同时用数字化技术对云南手工艺文化做认真的记录梳理,搭建了民间工艺文化数字化保护的创新平台。


强化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度、加强课程思政建设,以文化育人。2004年开始,我们对毕业设计实践环节进行教学改革。毕业设计不再由学生自由选题,而是每年选择一个地方县市,通过深入调研,同时结合这个地方的政府及市场和企业诉求来展开设计服务。每一年度的毕业展成为云南年度最大的基于在地文化的文创集市,深受民众的喜爱。毕业设计课程,2021年获首批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借用田自秉先生在《中国工艺美学史》序言中的一句话:“工艺美术应基于人们的生活需要,以满足人在衣食住行用等生活领域的物质和精神的需求,所以,它既是人们生活方式的体现,也是时代的科学技术、经济思想、美学观念的形象折射。”


三、“新时代”工艺美术教育


当下我们关注并研究面向未来的新时代工艺美术教育,我们的重要着力点,应该在哪里?


2018年,我邀请了英国谢菲尔德哈勒姆大学金属工艺专家玛丽亚·汉瑟女士到云南大理调研,并为我主持的国家艺术基金“云南传统金属工艺创新人才培养项目”学员授课。玛丽亚·汉瑟女士是第一次来到中国,来到云南。当她走进云南大理新华村,感受到中国最传统的金属手工艺文化村的魅力。大理新华村的山水人情让她产生仿佛是家乡的共鸣,对新华村银器精良的技艺及数量众多的作坊啧啧称奇。同时更让她不解的是“新华村手艺人年复一年在银器上雕刻无数美丽的花纹,反反复复,不休不止,意义何在?未来何在?”英国也有着历史悠久的银器传统制作技艺,是传统手工行业保护较好的国家之一,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他们更加关注传统于当代的意义。一段时期以来我们对工艺美术的研究,更多的关注了它的工艺属性,而弱化了工艺美术的文化属性,就是当代的价值。我们现在的工艺美术作品大量还停留在“炫技”层面上。我比较推崇的一句话是“技术的上端是艺术,而艺术的上端是哲学。”


工艺美术是生活的艺术。工艺美术要体现它的日用之美,它取决于使用者的生活习惯和审美的倾向。传统的工艺美术诞生于传统的日常生活,而现代生活需要现代的工艺美术。我们必须适应于新时代的变化。高校的工艺美术教育、高层次的工艺美术人才培养不仅在于手工艺作品创作、产品生产的发展,还在于发挥手工艺文化对宏观社会的不可或缺的作用。


面向新时代,我们或许不再纠结于工艺与设计、手工与机械、传统文化与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差异或对立,在新文科建设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工艺美术教育自身及其关联要素融会发展的可能,适应当前相关领域已产生的变局。


比尔·盖茨说“人工智能时代已经到来”。当下,ChatGPT出现形成社会对AI关注的热潮。OpenAI在今年五月访问量就达到了17亿,92%的全球500强企业正在使用OpenAI的产品搭建服务。


有一些艺术家认为ChatGPT只不过是文本的创造内容,对艺术的影响很小。但其实它的影响是深远的。现在人工智能已取得了两个突破,一个是理解语言,二是创造图像,两者结合就可以用理解语言的方式来创造图像。


人工智能正在快速改变很多的行业,每个人的创造力都得到了新的爆发。


有专家说人工智能介入到我们的生活,这是一场认知的革命。第一次认知革命是智人战胜了尼安德特人;第二次认知革命就是全新的智能物种将会诞生,和人类并肩存在。ChatGPT只是第二次认知革命的开始。我们的设计教育、工艺美术教育要如何应对?这人的一生中极少有机会经历一场引领时代变革的范式转变,此刻我们正站在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节点上,一个大转折时代的到来。


通用人工智能正在助力我们摆脱重复性和知识性的工作,让我们投身于更具创造力的创新价值的事业,让我们的时间变得更具有意义。所以规范化、程式化的工作都将被人工智能所替代。


目前不被人工智能所替代的,往往包含更多复杂的参数,如历史的、文化的、环境的、情感的。借用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与阿尔文·托夫勒的表述,社会要和谐发展,必须是高科技和高情感同时并行。如果只有高科技,没有高情感,这个社会注定要出问题。而高情感是什么?也就是我们今天在说的核心的关键词,工艺美术-——身心合一,使人得到健康成长的手工艺。科技水平越发达,我们越需要艺术家和诗人。


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不断丰富着城市的物质生活,但也造成人的自由空间极度衰减,内心焦躁不安,幸福感缺失。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的主编单之蔷先生说的这么一句话,“现代化可以带来物质、货币、技术,标准、规范,但不会带来诗意、灵魂。” 


可以预见,人工智能对教育的影响,为学生提供更多个性化教育,已成为可能。要将我们的人才培养,从知识型、技能人才培养转向创新型人才培养。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工艺美术教育同样面临着挑战。工艺美术教育的手工艺的本体如何作用于今天的生活,塑造一种新的价值体系来推动我们的生活需求和社会治理得以良好的运转。《中华手工》杂志近期做了一个调研,提出手工艺消费已经从“手工艺制品”的消费向“手工艺制作”的消费进行了转化,“体验”成为生活的需求和生活的主流。


高校的工艺美术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不仅在于工艺美术的创作、产品生产的发展,更应该注重于工艺美术与现代生活方式、生活美学整体的联系。


面向新时代。我们需要更多的高情感、有现代生活美学素养的工艺美术高层次人才。


以上是我的汇报有不足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责任编辑:谢思明

统筹核审:张书鹏

文章来源: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秘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