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 | 世界传统手工艺:传承与创新国际发展准则研讨会在北京举行

来源: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时间:2025-05-09  浏览量:0

2025年5月7日,世界传统手工艺:传承与创新国际发展准则研讨会在北京市怀柔区中国科学院大学雁栖湖校区举行。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党委书记、理事长才大颖应邀出席并发言。


一、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常务理事、暨南大学文化遗产创意产业研究院院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传统手工艺:传承与创新”教席首席主持陈平,作项目背景介绍。

陈平介绍了暨南大学的陈平历史背景、教育使命以及与本次项目相关的资源和优势。之后详细讲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传统手工艺传承与创新教席的工作宗旨与本项目的缘起与目标。介绍了这两年开展的主要工作,以及即将展开的跨过界合作项目,如日本(大漆、陶瓷)、越南(漆器)、老挝(组织女性手工艺协会)、哈萨克斯坦(编织工艺)等多国的传统手工艺保护案例,未来计划重点推动东盟、南南合作,扶持女性手工艺人、传统手工艺纹样与大数据研究,教育培训,国际传播等内容。并介绍了中国剪纸作为典型案例,从传承到创新,实现了其从民间装饰到现代视觉艺术、实用公共艺术的转化,被誉为其“创新但并不破坏原真性”模式。


二、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教育处处长、研究员王振波,作地理资源所情况介绍。

王振波从研究所的历史、学科布局、科研成果、社会服务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全面介绍,突出了地理资源所在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区域发展等领域的研究实力和影响力。介绍了“地标生境”项目的情况。现有地理标志认证仅停留在贴牌,缺乏生产过程监管和真实性保障,知识产权保护不足。地标生境通过大数据溯源(土壤、水质、气候)题,实现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转化(如吉林兰家村大米从1/斤到30/斤)。提出六位一体优质产品标准——品种、品质、品牌、品相、品位、品德,强调品德即拒绝造假的诚信原则。以七位一体协作模式(首席专家(如农业专家)、数据专家、政府、企业、合作社、农民、媒体共同参与)确保技术、政策、市场、传播协同。核心目标是让消费者获得真实优质产品,让生产者(农民)真正受益,避免利润被中间商截留。


三、专家建言:与会专家就世界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创新国际发展准则展开深入讨论。讨论主题包括传统手工艺的保护与创新、非遗传承、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国际准则制定等。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党委书记、理事长才大颖强调,传统手工艺在文化传承和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并明确几点建议:一是要明晰出台准则的时代背景,要着眼于2035文化强国建设与2049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时间节点及内涵来制定具有引领性的准则;二是要明晰准则架构,建议以范例、引领、保障、转化、技术五个板块梳理细则;三是准则的要落在“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框架中 ;四是要整合国内资源,借助地理资源所技术及相关资源形成“案例-共识-准则-转化-推广”的体系,输出中国智慧;五是要明确传承与创新的关系,不同阶段传承创新的重点要有轻重,从传承创新逐步过度到创新传承,这是准则核心;六要警惕国际合作中的“表面化”,注重深度文化交流,形成中国智慧的国际共识。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张夫也提出,传承传统手工艺的创造精神,推动当代审美融合,反对复古式保护,主张做当代人认可的创新手工艺的本质与创新方面,他提出传统手工艺是人类智慧与文明的载体,传承核心是创造精神、审美价值,而非单纯技艺或产品。他反对复古式保护:如宋代工艺与唐代迥异,但同为中华文明,现代手工艺应立足当代。他强调地方是文化的载体,而不是时代,我们应该关注当下,创作今人欣赏、后人认可的作品。审美教育与非遗边界方面,强调传统手工艺的多维审美,包括功能合理、技艺精湛、文化内涵,通过产品渗透审美教育(如手工制品的温度与灵魂),同时要区分非遗技艺创新应用,非遗本身不可创新(如剪纸技艺需原真性保护),但可提取元素进行二次创作(如剪纸图案用于现代设计)。在国际经验借鉴上,他认为日本传统手工艺研究(如无形文化遗产保护)高于中国,可直接借鉴其系统性保护、生活化传承的经验(如茶道、漆器融入现代生活)。此外,他认为全球统一的标准难以制度,应该明确世界传统手工艺传承与创新国际发展准则侧重于哪一个维度,是形式还是深层内涵,建议准则的内容应该具体化,便于落地。



北京联合大学艺术学院美术系系主任、教授韩澄讲到,关注传统手工艺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建议通过传统手工艺产业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建议“技术革新+跨界合作”,如金属工艺与现代设计结合,通过工作坊、国际展览(如东盟地区案例)推动文化互认。关注边界感,在跨界中保留传统手工艺独特性(如金属工艺产业中传统工艺的文化符号传承),避免过度商业化导致的文化失真。国际准则落地路径方面,建议小案例切入,通过具体项目(如地方手工艺工作坊)积累经验,逐步形成全球认可的标准(如剪纸创新案例获23国学者认同),同时,强调双向理解,在东西方文化差异中寻找共通点(如传统手工艺作为无国界语言),避免单向输出。


中央民族大学原副校长、教授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特聘研究员麻国庆提出,在传统手工艺传承与创新国际发展准则制定之前,应首先明确传统手工艺的概念界定,明确其内涵与外延,明确传统手工艺包括哪些内容,强调概念边界标准界定的重要性。其次,需要明确传统手工艺传承与创新的发展理念,并以非遗的生产性、活态性、整体性、系统性保护理念为例,从人类学角度出发,提出要注重传统手工艺的原真性和整体性保护,同时也要结合现代社会发展需求进行创新。他强调传统手工艺的“整体性保护”,认为传统手工艺传承需关注“人、物、社会载体”的关系,如海南盐田制盐工艺、四川井盐文化的生态保护。再次,他提到需警惕“伪传承人”问题,地方申报中存在关系驱动现象,需建立科学甄别机制(如联合国案例中的严格审核)。再次,在城乡与跨境问题上,他提出推动城市设计与乡村手工艺结合(如城市公共艺术采用乡村纹样),保护“小桥流水”式乡村文化生态,再次,他强调避免过度城市化破坏传统,关注中老、中蒙等跨境民族图案的版权争议(如朝鲜族、哈萨克族纹样归属),建议建立跨国文化共享机制。再次,他明确提出应重视“家庭/社区传承”,如日本手工艺家族传承制度,中国可推广“家园式传承”(非单一家族,而是社区共同参与)。最后,他提及联合国关注女性、残疾人手工艺人,以中国智慧为基础的准则应纳入“性别平等”“减贫”目标,推动弱势群体经济参与(如老挝女性协会合作模式)。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秘书长、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教授王晓昕指出,当前不同院校对手工艺内涵理解存在差异,认为准则的重要使命是为手工艺正名,解决当前院校对其理解分歧,明确新时代传统手工艺的内涵与外延,尤其是界定传统手工艺与机械生产的区别、AI协助生成的作品能否被称为传统手工艺。他提出,传统手工艺研究目前出现场景创新、技术赋能的新趋势。场景创新方面,从人与技艺的关系转向人与技艺的场景关系,结合中科院地理所的人文地理研究,补充场景融合(物理场景创新,如阳澄湖大闸蟹、五常大米的地理认证场景)。技术赋能方向上,虚拟成像记录(数字化保存技艺过程)、文化叙事(挖掘传统手工艺背后的文化故事,避免虚假包装,如四代铁匠的不实宣传案例)、体验升级(互动设计、虚拟现实技术提升用户参与感)有助于传统手工艺保护。AI为传统手工艺提供科技价值,传统手工艺为AI注入文化价值,形成经济价值闭环;明确“AI生成内容不属于传统手工艺,警惕技术滥用导致的伦理问题(如贵州花丝工厂案例)。同时,他肯定跨学科合作在传统手工艺保护中的价值,肯定该项目与中科院地理所合作的意义,认为地理信息与人文场景的结合能为传统手工艺的场景创新提供新路径,增强其真实性与文化内涵。从国际传播策略视角,他提出要从国内文化自信转向全球治理能力,强调知识共创南岸合作(发展中国家协作),避免西方中心化。

人民日报海外版“世界遗产”周刊主编齐欣提出,传播与宣传的本质区别,强调真实性优先与公共性原则。宣传可能容忍真实的假古董,但传播需坚守遗产真实性,如日本、欧洲对非遗的生活化传承(圣诞节彩蛋、和服)无需刻意保护,因其融入日常,避免宣传式虚假包装。传播需关注情绪价值,通过感官体验(如北京中轴线钟声、宁波鼓楼钟声)增强文化吸引力,避免自说自话。同时,应对国际传播的挑战,我们要警惕文化霸权,强调文明互鉴的实践性(如景德镇陶瓷技术交流史),避免空洞的中国特色包装,注重技术、人才、知识的实质流动。


北京央美创新城市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创意中国设计联盟秘书长、高级工程师潘鹏认为,传统手工艺不景气源于农村根脉流失,农民进城导致个体工商业衰败,需通过新乡土实践吸引自由职业者、艺术家回流(如景德镇三宝国际陶艺村、黄山盐公社案例)。他基于前面专家学者的发言,总结认为该准则的制定像一个公约或共识,还没法做到准则的程度,而应该是准则的基础性共识。在实践路径上,他建议以公共艺术、非遗体验为抓手,结合民宿、研学、文旅运营,形成孵化-运营-推广闭环,如曹村陶艺工作室带动乡村经济。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雕塑系主任、教授李惠东,指出当下传承侧重技艺而非理念,导致创新受限,如唐代造像通过儿童五官+成人轮廓+佛教特征融合实现国际化,证明理念创新是技术革新的前提。反对元素拼凑式创新,主张从传统文化深层结构(如中华文明的融合性)出发,实现理念-技术的整体传承,避免表面化元素拼贴。



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邰健,围绕AI时代的传统手工艺机遇发言。她提出互联网原住民(Z世代)更关注情绪价值而非功能,传统手工艺需提供沉浸式体验(如女红课程、非遗手作工坊),结合区块链溯源提升信任度。她强调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创新需要关注产品属性与客户的关系,越来越强调个性化产品,尤其在互联网、AI时代,应该关注未来科技生态发展与人的适应关系、关注新场景与人的关系。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副研究员朱鹤,围绕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内容展开发言。首先,朱鹤副研究员指出,此次世界传统手工艺传承与创新国际发展准则文本在框架上应该属于指南形式,而无法实现如准则那么细致。在非遗与旅游融合的准则框架上,她认为传统手工艺作为“活态遗产”,需关注社区公平发展,关注非遗与养老,避免过度聚焦“大师”或单一项目,参考非遗法“保护-传承-弘扬结构,强调文化权共享(如青少年、妇女、残疾人就业等),5A级景区需融入非遗体验项目,平衡游客需求与社区文化权,通过空间(物理场景)与认知(文化认同)的双重转换,实现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考虑全球视野下的挑战,应对气候变化、区域冲突对遗产的威胁,制定托底性准则,提供危机中传统手工艺保护范例(如战乱地区文化权捍卫),提高传统手工艺传承与创新的韧性。


浙江理工大学设计工作室主任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生活样式设计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秘书长朱阳讲到,传统手工艺分宫廷、宗教、文人、民间四层,如景德镇陶瓷曾供给全球宫廷,证明其天生具有世界性,现代不应局限于民间手工艺视角。提出传统手工艺的创新机制,景德镇元青花、粉彩的本土化过程表明,创新源于结构保守+内容微创新,外来技术(如阿拉伯青花、欧洲珐琅彩)通过人的流动与在地化改造,形成文明互鉴典范。


山东省科技厅原副厅长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特聘研究员郭九成认为,传统非遗在新时代一定要做好保护,非遗凝结了中华文化几千年的大集成,兼具文化意义、民族意义、社会意义。中国非遗是中国文化的载体,在走向世界过程中要标上世界的通行语言,这样别人才能理解。非遗保护过程中要产生科技新文化生态血脉,要大胆用现代科技。现代科技不断涌现,既要保护、也要大胆注入科技血脉(如大数据、区块链),实现保护+创新双轮驱动。


中国网·中国优选项目负责人暨南大学特聘教授陶利明,介绍了传统手工艺商业模式创新的示范路径:从产品输出转向服务输出,如定制化体验、文化研学,借鉴农产品数据化-资产化-证券化路径(如海南黄花梨、大连海参案例),推动传统手工艺数字化转型。他认为创新产品需兼顾市场化,使传承人获得体面收入,反哺濒危技艺,形成可持续生态。参考农产品的发展模式,数字化、资产化、证券化。


四、会议总结


陈平教授对会议进行总结,强调了制定世界传统手工艺传承与创新国际发展准则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感谢各位专家的积极参与和贡献。她总结并强调几个要点


1.厘清准则要做的是“世界传统手工艺”不是“世界民间手工艺”,例如景泰蓝属于宫廷工艺,而民间手工艺仅是其中一部分;目标是聚焦世界传统手工艺(涵盖宫廷、宗教、文人、民间等多层级),而非局限于民间手工艺


2.准则是应用于世界的,不是中国的;准则介于指南国际公约之间,当前处于初期探索阶段,以准则为方向,成熟后可向更高层级(如公约)推进。由中国人牵头制定,但非中国独有,而是面向全球适用的普适性框架。


3.准则是开放的、世界的、公认的、具有普适性的、共同性、资政性、前瞻性。


4.准则的制定应具有全球视野、世界语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框架与话语体系。非区域性标准,而是致力于成为全球共识的人类共同准则


责任编辑:张书鹏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秘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