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通 | 金晖:出席第36届世界艺术史大会并演讲

来源: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时间:2024-07-04  浏览量:0

2024年6月23日至6月28日,第36届世界艺术史大会在法国里昂召开。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漆文化艺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闽江学院美术学院院长、上海大学教授金晖应邀出席会议。

金晖以“明清外销漆器的类型、材料及传播途径--以帕金顿漆椅为案例”为主题,围绕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馆藏的帕金顿漆椅展开探讨,指出中国漆文化的传播包括东线、南线和西线三条传播路线,从而构建了亚洲漆文化圈。其中,中国明代早期的漆艺西传塑造了伊斯兰漆文化圈,并在16世纪间接传播至欧洲地区。17、18世纪,随着大航海贸易和外销艺术的兴起,中国漆艺对欧洲形成了直接传播。因此,欧洲漆艺的风格形成体现了直接和间接两条传播路线的交汇特征。

金晖讲到:漆艺被誉为东方艺术的基因,可以想象,如果没有漆,今天亚洲各国的物质文化形态是完全不同的,包括建筑、交通工具、日常用品、艺术形态以及装饰风格,甚至包括审美和心态。

根据最新的考古发现,中国的漆艺至少具有8200年的历史。以中国为源头,形成了3条传播路线,分别是东线、南线和西线,在明清时期形成了成熟的亚洲漆文化圈。目前,我的团队的研究方向是亚洲漆文化圈工艺谱系,我在研究中特别关注漆艺的技术体系,试图建立漆在全球化传播过程中的工艺谱系。这个研究项目获得了多项基金的支持,包括国家社科基金和国家艺术基金。

一、亚洲漆文化圈

我们首先看以下图片,了解不同地区的代表性风格。两件漆器是中国明代的书桌和清代的椅子,这种工艺被称为雕漆,是中国元代以后的代表性漆工艺。这件漆箱是日本外销漆器中比较大的类型,使用了日本漆艺的经典技法-莳绘。东线包括历史上的朝鲜半岛、琉球群岛和日本,我们称之为东亚漆文化圈,代表了漆工艺的最高水平,目前,中国、日本、韩国的漆艺在教育和产业方面都保持了繁荣。朝鲜半岛自中国唐代开始,就热衷于螺钿工艺,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南线包括了越南、泰国、缅甸等东南亚国家。虽然缺乏文献,但是从技术和风格方面判断,显然该地区的漆艺都来自中国的传播和影响,事实上,不仅是漆,陶瓷的情况也是一样的,例如安南青花和素可泰瓷等,都是来自中国的技术传播。当地的主要漆工艺是描金、锔酱、螺钿镶嵌。近年来,我的研究团队一直在东南亚展开研究,多次考察了泰国、缅甸、柬埔寨以及越南。我们发现缅甸的漆艺在日常生活中仍然普遍存在,并且如蒲甘,漆艺是该城市的主要产业。事实上,东南亚的漆与中国不同,当地存在三种漆树,分别是越南漆树、柬埔寨漆树和缅甸漆树。这三种漆树与中国漆树不同,产量很高,但是密度不高,因此对东南亚漆艺的技法造成了影响,东南亚漆器在抛光方面与东亚漆艺无法相比。


这件作品是一件书封,与中国的装饰风格接近。工艺的步骤是首先彩绘,等待漆干燥之后,用针沿着轮廓线刻线,最后在线中填入金粉或者金箔。这种方法在中国被称为戗金填彩,盛行于明代嘉靖年间。事实上,从元代开始,中国艺术就对古代伊朗艺术形成了持续影响,形成了一个学术概念,伊斯兰中国风格。


2014年之前,中国学者都没有关注西线的传播,但是伊朗学者加利利的论文集《伊斯兰的漆艺》中明确指出,伊斯兰漆艺首次出现的地点是铁木尔帝国的首都赫拉特的宫廷图书馆,是来自中国明代早期漆艺的传播技术和风格影响,他特别提到了戗金工艺的影响。因此,加利利的研究提供了中国漆艺在伊斯兰地区传播的证据,形成了关于西线传播的线索。值得注意的是,这件书封使用的材料不是中国的漆,中国漆来自漆树,主要分布在中国的湖北、四川、陕西等地区,不适合中亚的地理环境。事实上,这件书封使用了清漆,这种材料在古罗马时代就已经使用,班加西港口是清漆的主要的贸易港口。罗马帝国灭亡之后,清漆技术在欧洲失传了,但在在北非继续存在,并在伊斯兰地区广泛传播。事实上,伊斯兰漆艺通过地中海贸易,在16世纪就传播到了欧洲威尼斯。


这件家具是法国马丁家族的产品,马丁家族是18世纪最著名的漆艺家族,接受了很多皇家的订单。欧洲的漆艺来自大航海时代,中国和日本的外销漆器的影响下,欧洲工匠开始模仿东方的漆艺。英国、法国、俄罗斯都形成了漆艺产业,如应该的伯明翰等。也出现了一批著名的漆艺大师,如达格利。其中最成功家族是马丁家族。2014年,为纪念中法文化建交50周年,巴黎装饰艺术博物馆举办了一个展览:马丁漆的秘密。


从这几张图片可以发现,欧洲漆艺的形成事实上有两条线索,第一是亚洲外销漆器的直接传播,第二是伊斯兰地区的间接传播,两条传播路线的交叠,塑造了10世纪的欧洲漆艺风格和材料。


二、帕金顿漆椅


这是我们今天的分享的研究案例。这是一件大堂椅,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共有两件,被称为帕金顿漆椅。这件漆椅大约制作于1725年至1730年之间,背部和底部为一整块漆板切割的不同部分。值得注意的是,椅背的上部和座板的中部分别使用油画颜料绘制了一个徽章,属于赫伯特·帕金顿和他的妻子伊丽莎白·霍金斯(Elizabeth Hawkins),他们于1759年成婚。从时间上判断,徽章的绘制时间大约是在这把椅子制作完成之后的三十年。根据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的研究发现,在这个徽章下面还有另一个家族的徽章,并且使用了漆艺的方法,估计是在最初定制时就已经存在了。


根据博物馆的记录,漆板的制作地点是在广东,而椅子的腿和支撑部件则制作于伦敦。椅子以黑漆为底面并使用描金工艺装饰了边缘部分。


根据以上信息,我们可以确定,赫伯特·帕金顿漆椅是从中国订制了漆板,然后运回欧洲再进行切割加工,这种方式在其他外销艺术门类中较少出现,从制作工艺观察,这件漆板可以说比较粗糙,可能是由于当时的中国工匠按照西方商人的设计进行了大批量的制作,但是低廉的价格和快速的风格变化导致了其质量的下降。


我们还可以发现相关的线索,1700年左右,英国细木工会的报告中也提到了当时进口的东方漆器,其中提到进口了漆板818件。可见进口的漆板数量可观。


这件漆椅的腿部是在伦敦制造的,使用的材料是虫胶漆,这是欧洲在中国风格时代普遍采用的材料。根据古代印度的记载,虫胶漆至少具有4000年的历史。漆这个词的词根来自梵文,是成百上千的意思。因为虫胶漆的原料来自于紫胶虫,这种虫子大量聚集在一起,他们的分泌物是虫胶漆的原料。事实上,欧洲人对中国漆完全不了解,欧洲工匠、科学家曾经希望破解东方漆艺材料的秘密。1663年,英国皇家自然知识促进会对东方漆的样品进行分析,希望破解中国漆的成分,但是最终没有成功。法国人也试图努力揭开漆的秘密,法国科学学术委员会的成员也检测了漆的样品,但是也同样宣告失败。与此同时,耶稣会神父意大利人卫匡国(Martin Martinius)在1655年发表了名为《中国地图》(Novus Atlas Sience)的研究报告,其中提到在中国的浙江省有一种树,分泌物可以作为液体刷在物体的表面,从而为欧洲人提供了一定的准确思路。有一个比较有趣的案例,当时的托斯卡纳大公爵科西莫三世(Tuscany Cosimi)(1642-1723)对于各种科学都非常感兴趣,大约在1690年,科西莫三世得到了一份中国漆的样品,于是命令美第奇宫廷的首席医师约瑟夫神父(joseph del papa)分析这份材料,约瑟夫又委托了伊格诺绅士(Signor Ignatio)进行实验。由于他们完全不知道中国漆的过敏特性,因此在实验过程中都严重过敏,据当时的报告,伊格诺绅士和他的助手都呼吸困难。最后约瑟夫神父放弃了实验,但是他做了一个相对正确的总结,认为这种树脂是从草药或者树的胶和汁中提取出来的,但是也认为,这种物质更有可能是动物的脂肪。几乎持续了一个世纪,欧洲所有试图揭开中国漆秘密的努力都毫无结果,直至18世纪,神父菲利普·博南尼(filippo bonanni)最终破解了中国漆的成分。1720年他发表了一个在罗马的实验报告,标题为Trattato Sopra la Vernice。这是欧洲第一个准确而权威的有关中国漆和中国漆艺的报告。博纳尼将中国漆称为“Chiaram”,他在报告中总结,欧洲不得不羡慕这种中国树脂,因为这种物质不可能运到欧洲,漆树也不可能在欧洲的气候条件下生长。同时,博纳尼推荐清漆和虫胶漆作为替代品,他明确指出,清漆和虫胶漆具有类似的特性,当时在欧洲影响重大。此后,欧洲工匠放弃了对中国漆的研究,使用了来自伊斯兰世界的清漆和虫胶漆作为替代品。


三、外销类型


这件帕金顿漆椅在材料上非常具有代表性,欧洲工匠借鉴了伊斯兰工匠的方法,使用其他材料替代中国漆,并在造型和设计方面尽量模仿中国的样式,显现了伊斯兰地区间接传播和中国直接传播的结合。同时,在样式方面


参照外销瓷器的概念,明清时期的中国外销漆器也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从广义的概念划分,这一时期中国制造并销售至海外市场的漆器都可以被归入外销漆器的范围,正如广义的外销瓷的概念,它们以精湛的工艺技术和独特的物质文化对世界形成了重要的影响。但是,如果参照严格的外销瓷的定义和分类,与之相对应,那么真正意义上的明清外销漆器也应该具有类似的特征,存在着比较严格的区分。


我们可以发现明清外销漆器与同一时期的外销瓷器相似,也存在一种基本的设计类型,“来样订制”,来样定制是指欧洲人把设计稿发到中国,在中国制造和装饰。此外,外销漆器还存在“来料订制”的类型,来料定制是指欧洲人把完成的木工送到中国上漆,因此到中国的船只需要压舱物,所以成本较低。这两种类型我们都已经非常熟悉,但是帕金顿漆椅属于“半成品定制”,这是比较少见的,购买漆板,然后进行分割和再设计,属于外销漆艺中比较特殊的存在。


同时,与外销瓷类似,外销漆器中还存在外销设计型,主要是指中国工匠面向海外市场、按照西方的图像和式样而制作的漆器。从图像的题材方面来看,其内容多为广州、澳门等对外贸易港口的场景,包括人物、建筑和风景等元素。荷兰阿姆斯特丹博物馆馆藏的款彩屏风《荷兰朝贡图》是比较典型的案例,以款彩工艺的形式刻画了荷兰人来中国朝贡的场景,目前已经引起了很多中国学者的关注。


由于时间有限,我今天的分享以亚洲漆文化圈为背景,以帕金顿漆椅为案例,梳理了两个问题:


一个问题是中国漆艺的全球化传播途径,其中对欧洲的影响是通过两条道路,一是大航海时代的直接传播,二是更早的时期从伊斯兰世界的间接传播。这两条传播途径塑造了欧洲漆艺的风格,无论是图像、工艺还是在材料方面。


另一个问题是中国在明清外销漆漆器的类型问题。长期以来,外销瓷的研究非常受到重视,但是研究外销漆器的学者非常少。但是,我们可以发现外销漆器的类型更加丰富,在功能和样式方面也存在更多的研究价值。可以说,在欧洲中国风格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更为重要的作用。

此外,来自法国洛里昂东印度公司博物馆、美国伊利诺伊州立大学、英国伦敦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德国明斯特漆器艺术博物馆、意大利都灵王宫博物馆、丹麦哥本哈根国家艺术博物馆、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博物馆、法国巴黎高等研究院、 美国纽约大学、中国清华大学、中国香港大学、中国香港城市大学等研究机构和院校的专家进行了专题演讲。
世界艺术史大会是艺术史界的盛会,也是各国专家学者相互密切交流、相互切磋的学术平台。普遍性与差异性,是艺术史研究中最有兴味也是最迷人的课题,它涉及社会学、哲学、美学、心理学、地理环境学、遗传学等各种学科,也是我们认识和理解世界各民族文化无比丰富性和必需相互交流、相互补充的重要史实和理论依据。中国漆艺术有数千年悠久、连绵不断的历史,在它的演变过程中,始终伴随着与其他民族文化艺术的交流和相互影响,在世界文化的大格局中,漆具有独特的位置。本次大会的学术研讨,不仅能促进彼此之间的了解与友谊,也能对漆文化研究的多元性和丰富性形成更为深入的认识,从而在未来展开全球化的合作。


责任编辑:张书鹏

文章来源:中国工美学会漆文化艺术专委会

上述文字和图片来源于网络,作者对该文字或图片权属若有争议,请联系我会